最近,深中打工人圈子兴起了一种很新的社交模式。
在深圳一家电子信息公司上班的中山人王甜甜(化名),在社交平台发起了一个深中通勤的群聊,里面都是双城往返需求很高的车友。“很多人家就在中山马鞍岛,大家分担车费,每天通勤能省下不少。”
这波打工人抓住的,可能是珠江口西岸近15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发展机会。
过去7年,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根据各地统计年鉴和政府官网数据,东岸深莞惠与西岸珠中江的GDP和人口差值,在2017年至2023年变得更大,人均GDP也由原来的相差4.43万元,扩大到了相差4.76万元。
还有几天,深中通道就要开通,跨越珠海和江门的黄茅海大桥也在近日成功实现合龙。后者建成通车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一起,组成跨海跨江通道群。
这或许是珠中江15年前提出紧密合作后,珠江西岸提速发展的最重要时刻。
这波“泼天”资源,珠西都市圈准备怎么承接?这几年,珠中江三城都有不少大动作,关于对接深圳,关于发挥优势,关于补足短板。
这些准备工作做对了吗,能否为珠西都市圈带来里程碑式的意义?三城中谁能成为抢到最多资源的黑马,如何应对来自东岸强大的虹吸效应?大桥通车之时,答案将开始揭晓。
?画圈
划定三个“小特区”等风来
跨城合作,在地理上划定一个区域作为合作区是常见的手段,在省内就有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特别合作区等多个案例。
为了迎接深中通道,珠中江不约而同地划出了深圳合作区,参考“飞地”“卫星城”的运作模式,在产业空间、政策条件上给予倾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座城市的发展重心。
站在中山市马鞍岛远眺,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穿行24公里,通向深圳前海。
近水楼台,中山选择向东发展,翠亨新区是“桥头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指出,深中两地30分钟的通行距离,将成为深圳都市核心区到外围地区产业扩散和集聚的最佳距离,建议双向建立政策区,推动离散型、嵌入式的园区合作。
2019年,中山提出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过去两年,翠亨新区新落地项目超七成来自深圳。2023年,深中经济合作区成立,中山与深圳建立起常态化的联合招商机制。比亚迪中山工厂二期建设、台光电子等一批“重量级”项目在这里“当年拿地、当年动工、当年封顶”。
地理位置更靠南的珠海,选择向东北发展,唐家湾高新区既能对接深中通道,也为日后深珠通道做了准备。
排名全国高新区17名的唐家湾高新区主抓建设未来科技城,一体规划建设18.7平方公里未来科技城中心区,全面与深圳优质资源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仅在今年1月,唐家湾高新区就落地了27个产值超百亿的重点项目,初步形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百亿级产业集群。
此后作为深珠通道的起止点,唐家湾高新区特意规划了“深珠合作示范区”,通过建设5.0产业新空间、规划深珠通道、给予深圳企业优惠政策等,加强双城产业链接。
与深中通道相隔相对较远的江门,选择“另辟蹊径”,在靠海区域画了一个圈,向海发展。
依托大型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江门在银湖湾滨海新区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平台共建、航空物流、文旅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
这个合作区并不普通,银湖湾滨海新区属于大广海湾经济区——这片区域曾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列为紧随前海、横琴、南沙、河套之后的粤港澳合作重要发展平台。同时,这片区域还将在年底迎来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同时享受到“双通道”的区位优势。
三城都圈好了与深圳合作的“专区”,这三个合作区能否如规划所愿,不仅考验着它们对深圳发展需求的把握,还关系到整座城市新增长极的酝酿。
?竞合
想要站在“巨人肩膀”上
中山,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四小龙”之一;珠海,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江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广东地市GDP亚军。
珠江口西岸,曾经是全省工业发展的明日之星,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然而时过境迁,东岸借助香港的资源和深圳的大步改革,在短短40年内创造了奇迹。对比之下,珠中江脚步稍显落后。
继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之后,此次珠江口再次飞架一桥,将加速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珠中江也迎来了一次站在“巨人肩膀”上,重新想象自身定位和功能的绝佳机会。
基于城市与深中通道的距离,以及各自的资源禀赋与发展规划,珠中江再过去几年,逐渐明确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新角色。
中山,深中通道最直接的获利者,想同城化。
这种跨城衔接,表现在方方面面。在产业上,去年6月,深圳、中山首次面向全球联合招商。在交通上,两市交通运输部门签订了《深圳市中山市交通一体化合作协议》。在软联通上,400个政务服务事项已经实现“跨城通办”,等等。
种种行动,得到了深圳的积极回应。
在2022年,深圳市和中山市政府就签署了《深圳市中山市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在今年5月最后一天,深圳“一把手”带队赴中山市学习考察,强调抢抓深中通道开通重大历史性机遇,进一步谋划推进两地高水平全方位务实合作,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就像十多年前首提广佛同城,如今深中同城,已经成为珠江口两岸双向奔赴的共识。
珠海,在港澳资源的基础上再添一城深圳,想高端化。
作为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的节点城市,珠海本身就集聚了不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再加上珠海是中国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城市,在政策上对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大力支持,珠海想走高端化的路线,承担科研落地转化的责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简单来说,珠海想把深圳的基础研究成果,放到自己这里落地转化。
目前,这个设想初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今年珠海高新区土地招商大会在深圳举行,深珠两地企业家和投资者共同签约10个重点项目,投资额超百亿元。
江门,有巨大空间承接深圳产业,想基地化。
地大,是江门在三兄弟中的突出条件,陆地面积占到了大湾区的1/6,超过港澳深珠莞中六城面积总和,且开发强度不足12%。这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深圳,尤其是需要大面积空间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两年对外招商时,江门主推的深江合作模式就是“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在深圳项目的加持下,去年江门招商引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进化
谁能成为下一个东莞
就像过去这些年,东莞、惠州受益于深圳产业协同,经济和城市发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样。现在,珠中江三城都铆足了劲,想要从“超级城市”的“超级资源”中分一杯羹——
挤进“大深圳经济圈”,成为下一个“东莞”!
根据“大桥经济”过往威力,在全世界案例很多。远如旧金山湾金门大桥、纽约湾曼哈顿大桥、东京湾京门大桥,近如上海浦东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在过去10年,南通依托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融入了上海大都市圈,GDP在2013—2021年年均增长达到8.4%,入列万亿之城。宁波在大约15年前迎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域深度拥抱“大桥经济”,前湾新区从一片滩涂崛起为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受益于“大桥经济”的长三角,如今还在布局新的大桥。今年,宁波市发改委公开了“沪甬跨海通道重大战略意义及投融资模式研究”的政府采购意向,这条沪甬跨海大通道将直接联通上海和宁波,从走杭州湾跨海公路大桥的2小时车程,缩短到半小时。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深中通道即将开通,不直达的珠海和江门依然非常用力地推进深珠通道、深江铁路项目。毕竟,直连加公铁联运能发挥的作用,能量更大。
那么问题来了,珠中江三兄弟里,谁能在深中通道上获得更多资源,抢先迈入GDP5000亿元的行列?
三城各有所长,也都在克服短板。
中山的隐忧在于产业承接空间受限。所以这些年,中山一直在工改。今年提出要在前两年“工改”出3.3万亩空间的基础上,再腾1.7万亩。加起来,整整5万亩工改空间,为中山接住深圳的资源创造更多机会。
江门的短板在于,不与任何一个大湾区核心城市接壤,也不在“黄金内湾”内,区位比不上中山、珠海,长期难以享受到红利外溢。想要把留白的产业空间作用发挥到更大,江门一直在努力修路,包括中江高速、银洲湖高速、江鹤高速,南新高速等,想把深中通道尽快接驳到各大产业园区里。
珠海与深圳的产业、商业和居住梯度差,是三城中最小,产业转移的成本不占优势。不过,珠海作为特区,胜在人才和营商环境改革步伐较快,未来广州、深圳、港澳的高端资源要素在这里交会,更容易落地和适应。
不少人担心,深中通道通车后,西岸三兄弟将不得不面临来自对岸的虹吸效应。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部分人才资源东流的同时,也会有更多来自东岸的人才和资源流入。这种资源双向自由流动,交由市场来进行配置,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说到底,大湾区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源优化配置,正是深中通道应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的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曾艳春
统筹:何山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