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长城文化
大同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象征。大同市地处晋冀蒙交界处,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分割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赵、北魏、北齐、明等各个时期均在大同修建长城,现存古长城达493公里,其中明代长城长达343公里,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同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王朝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长城体系。大同市境内明代长城长达343.149千米,分布在天镇、阳高、新荣、左云、灵丘、浑源等县区。这些长城保存相对完整,品质较高,整体保护状况良好,为长城的建设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大同长城以夯土修筑为主,平地起墙,倚山造台,呈现古朴苍凉之感。长城沿线烽、燧、关、城、堡、卫、皂等星罗棋布,拥有最为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现存墙体302段,关堡120座,敌台632座,马面66座,烽火台749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网络。
大同长城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中原汉民族与塞外少数民族反复争夺的兵戈征伐,也见证了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融演进。大同长城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胡服骑射、白登之战、太和改制、隆庆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承载着中国古代军事、民族融合、边贸民俗等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
近年来,大同市积极推进长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制定《大同市长城保护条例》、设立长城保护标志、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等措施,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力度。同时,大同市还积极打造“长城一号”公路等旅游项目,推动长城资源的活化利用和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大同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同市将继续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让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大同市台港澳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