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江苏人首译“马拉松”一词,在这个展览上读懂江苏的“马拉松之缘”

发布时间:2024-07-03 16:53:27

跑马拉松,日益成为很多人热衷的运动方式,很多城市也纷纷举办马拉松赛事,在进行比赛的同时,展示各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暑假之前,一个完全由在校大学生运营的“长距离竞走”工作室,在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127号正式对公众开放。工作室内的《历史文献中的“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专题展览,用大量历史文献、实物档案、图文展板,展示百年以来的江苏马拉松运动历史。中国马拉松运动发祥地是南京,江苏人首译“马拉松”,新中国的“首马”在江宁举行……一段段尘封已久的“马拉松往事”在这里被揭开。 

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从南京到镇江

“马拉松运动起源于古希腊,传入中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祥地就是江苏南京。”金陵科技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学生王扬告诉记者,他们是一群马拉松爱好者,也是南京地方志文化志愿者。为了展示江苏马拉松运动历史,宣传马拉松文化,同学们共同打造了“长距离竞走”工作室这一体育文化空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文史作家栾川长期从事江苏体育史研究,搜集了大量和江苏马拉松运动相关的资料和实物。他和诸多热心人一起协助“长距离竞走”工作室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展品,向社会各界免费展示。

在展厅内,记者看到了迄今为止唯一能找到的南洋劝业会纪念塔立体照片。“1910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人举办的第一次世界性博览会,会场位于今南京市鼓楼区丁家桥、三牌楼一带。”栾川介绍,南洋劝业会期间,举办了我国历史上首次马拉松比赛。根据当时的《申报》《时报》等媒体报道。比赛分三天进行,从1910年11月18日持续到11月20日。12名选手从镇江金山寺开跑,终点正是南洋劝业会纪念塔(具体位置在今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操场上)。当时的新闻媒体对这一赛事大为惊叹,评价其为“吾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创事”。 

栾川进行考证确认,这场比赛的筹备者之一是南洋劝业会调查科长陶逊,参赛者中能确定身份,有柳伯英(南京江南高等实业学校体操教员)、徐傅霖(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体操教员)、陆廷济(苏州江苏师范学堂体操教员)、徐一冰(上海中国体操学校教员)的生平事迹。展厅内用大量资料介绍这四位中国马拉松先驱的生平事迹,他们后来都在体育事业上取得成就。

“我们黄种人也可以胜过白种人”

马拉松比赛是最古老的奥林匹克项目之一,源于古希腊时代马拉松战役。展厅之中,年代最久的展品是一本1877年的英文书籍,书中有“马拉松战役”的内容和地图。有趣的是,希腊马拉松市和中国南京市是友好城市。马拉松市是世界马拉松运动的发祥地。南京市则是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祥地。

南京乃至江苏和“马拉松运动”还有哪些情缘?在《历史文献中的“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专题展览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展览展出了一本1908年出版的《旅客》周刊,这是当时的沪宁铁路局创办的杂志,供旅客在火车上阅读的。栾川介绍,《旅客》周刊第一卷第八期刊登了我国第一篇介绍马拉松比赛的文章,用文言文回顾了1896年现代奥运会举办以来马拉松比赛的历史,叙述了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盛况。文中,使用了中文对马拉松比赛最早的音译称呼——“摩喇逊”,也留存了中文对马拉松最早称呼——长距离竞走。

“这是一本由苏州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施仁夫翻译的《教学观察法》,1923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栾川介绍中,《教学观察法》中将“Marathon Race”翻译成“马拉松大竞赛”,这是迄今为止在中文书刊中能找到的最早的“马拉松”标准名称,也可以说是江苏人第一个将“Marathon”翻译为“马拉松”。展览还介绍了“马拉松高手”、南通人黄胜白的故事。黄胜白是上海一所女子中学的体育老师。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上海举办的多次国际马拉松长跑中获得冠军、第二名、第四名等好名次。在比赛中战胜欧美选手后,他这样激励学生:“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我们黄种人也可以在马拉松比赛中胜过白种人!”

新中国“首马”在江宁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拉松运动在江苏得到蓬勃发展。展览中陈列出1957年11月的《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新民报》《文化新闻》,上面的报道介绍了1957年11月24日,在江苏举办的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

“昨天,南京市运动员夏启宇,以两小时五十二分四十秒时间,跑完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公尺,获得1957年江苏省马拉松赛跑第一名,创造了江苏马拉松纪录……”这张1957年11月25日《新华日报》已泛黄,一则消息《解放后首次马拉松长跑赛昨日举行 夏启宇创马拉松正式记录》,清晰完整介绍了这场载入体育史册的比赛。

栾川说,这场马拉松赛跑在江宁至溧水的公路上举行,采用国际上公认42.195公里的马拉松比赛距离。来自徐州、镇江、南京、扬州、江苏省军区等10个单位17位运动员参赛,最终来自南京的医生夏启宇获得第一名,来自常熟的工人周德贵获得第二名、来自徐州的工人王作友获得第三名,江苏省军区的战士丁义美获得第四名。

光阴荏苒,六十七年过去了。通过新闻界和金陵科技学院、南航金城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夏启宇、周德贵、丁义美三位老人终于被找到,并于日前在“长距离竞走”工作室进行了聚首。三位老人为《历史文献中的“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专题展览揭幕,并将各自的马拉松比赛奖状、喜报、运动员证书、报道比赛成绩的老报纸、参加比赛的珍贵老照片等史料提供给展览,让后人深入了解马拉松运动的历史。

“夏启宇老人参加新中国‘首马’时28岁,周德贵老人当时23岁,丁义美老人只有22岁。如今,他们都已八九十岁,但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他们用毅力展示勇气和斗志,用速度演绎青春与活力,也是马拉松爱好者们永远敬仰的榜样。”栾川说,有点遗憾的是,当年比赛的第三名、来自徐州的工人王作友还没有找到,现在能掌握的线索仅有来自徐州交通、体育方面志书的记载,显示王作友是一个长跑高手,在各种长跑比赛中屡创佳绩。“我们希望通过‘交汇点’的报道,和王作友老人或者他的家属取得联系,邀请他重回当年的比赛地看看。”

热爱马拉松的人,请你来寻根

“水流万里有源,树高千尺有根。中国马拉松运动,源头在南京……”“长距离竞走”工作室内,回荡着一首栾川作词、陈晓菡作曲的 《“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之歌》。

《“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之歌》。

除了展示马拉松运动历史,“长距离竞走”工作室还为参观者提供各种和马拉松、南京地域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抱枕、杯子、鼠标垫、杯垫、冰袖、冰箱贴、明信片、手机壳……这些文创由学生们自己设计,灵感来自展厅内展示的珍贵档案、老照片,融入了江苏马拉松运动的历史元素。 

栾川告诉记者,金陵科技学院的王扬、丁泠睿、夏羽君等同学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的奖金,用文创产品设计获得的利润,来维持“长距离竞走”工作室的日常运营,来保证纸质文物获得恒温恒湿的保存展示条件。她们还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了大量马拉松运动亲历者,为江苏体育史留下了珍贵口述记忆。暑假开始之后,南航金城学院的9位大学生志愿者每天到展厅值班,义务为参观者免费讲解江苏和马拉松运动的“缘分”,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宣传马拉松运动历史。他们也在展厅里演唱《“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之歌》,录制成视频发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多人了解这段史实。 

“学生们期盼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历史延续文脉,让更多的马拉松爱好者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展品。”栾川说,就像《“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之歌》唱的,他们发出诚挚邀请,“热爱马拉松的人,请你来南京寻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