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云冈大焕新
夏季的云冈石窟景区,游人如织。云冈石窟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旅游环境,屡屡登上各类旅游推荐榜单,成为众多游客来大同旅游的首选之地。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刻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云冈研究院在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和云冈学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云冈石窟是大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缩影,也集中展现了大同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成效。
坚定保护,科技赋能。云冈研究院持续推进国家重点项目“石质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山西省“揭榜挂帅”项目“云冈石窟石质文物内部凝结水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等20余项保护技术课题。建成“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2020年以来申请发明专利 6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编制山西省地方标准4项、中部六省区域行业标准1项。在文物安防提升中,实施了核心景区安防升级改造和南河坝技防等项目,今年将对云冈石窟技防设施和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着手在窟顶区域建设消防设施。云冈研究院还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云冈文物保护法庭、云冈景区派出所、云冈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室先后成立,大力聚才,提升服务。云冈研究院制定并发布《云冈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方案》,陆续引进、招聘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名。同时鼓励职工进修深造,目前,该院有博士14人(含在读8名),硕士以上学历占在编职工的46%。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全面践行“重保护、强管理、提服务、树品牌”的建设理念,陆续获批省级标准化试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为全国其他文物景区的标准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先后荣获“全国人文景观品牌影响力10强”“全国优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案例”等荣誉。2023年云冈石窟接待游客量达到303万人次,比2019年的198万人次增长53%。“五一”假期,5天共接待游客20.29万人,同比增长近13%,端午小长假游客人数持续增长。
文化展陈,传播带动。云冈研究院举办的《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和《中国与世界》展览分别被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评为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2023年举办的《“莲曜云中”:云冈舞公众教育与实践探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未来之星奖”。今年举办了“圆明园兽首展”“图纸记忆”等近10场展览,为游客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搭建了良好平台。在文创研发和云冈研学方面,云冈文化坊、西堂文创、密密主等文创店近千种文创产品吸引游客打卡盖章。作为教育部研学教育基地,与北京历史讲坛、杭州艺旅、成都大咖说等全国121家研学机构建立合作关系,4年来开展研学活动300多场。在对外宣传方面,配合央视媒体拍摄录制了《石窟中国》《发现一个新云冈》《云冈石窟》(六集)等大型专题纪录片,在央视频道循环播出,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持续带动了云冈石窟的文旅繁荣。
千年云冈,微笑永恒;千年云冈,常变常新。今年,云冈研究院实施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对停车场、客服系统和门票预约平台进行智慧化改造,促进景区全面提质升级,优化景区产业布局,提升业态品质,促进二次消费,延伸文旅产业链。“认识大同,应从云冈开始!”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攻略,千年文化遗产实力“出圈”。在第19窟前,游客们纷纷单臂上举与大佛“击掌”,一幅穿越千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景区之外,云冈石窟积极与我省知名景区和太原市进行战略合作,联动发展实现共赢,正在推进“犍陀罗艺术展”“又见云冈——北魏服饰复原展”“都城·府城·堡城遗址展”和“云冈主题陶瓷艺术交流展”等展览;推进在北京民生美术馆开展“丝路艺术大展”,在南京德基艺术馆举办“数字云冈——元宇宙”展览等,让文物可感、可视、可听、可触,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全力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不断扩大云冈石窟影响力。
来源:大同日报 本报记者 任翔宇
大同市台港澳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