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下大同 > 服务指南

【政策法规七】大同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优人才生态十六条措施(试行)

发布时间:2024-07-18 11:25:39

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强化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措施。

1.健全领导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明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各成员单位职责,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和专题会议制度,汇报工作进展、研究重要事项、解决实际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2.推进地校合作。持续深化与高等院校的全方位合作,推动“12大基地”建设,加强各县区、各牵头部门地校合作专门工作力量建设,持续创新合作模式,细化合作项目,完善合作机制,建设一批地校合作示范点,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平台,落地一批产业项目。

3.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充分授权,用人单位可自主拟定增人计划,按照国家公开招聘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自主组织实施公开招聘。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可独立自主实施,也可由主管部门组织所属单位统一实施,县(区)事业单位原则上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招聘。

4.保障人才编制。着重保障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统筹调剂和使用周转编制,周转编制不计入单位编制总量、单列统计、专项管理、用后收回。事业单位引进相关人才时,如用人单位暂无空编,可申请使用同级“周转池”编制。

5.开展高校人才宣介积极赴高校开展人才宣传周、党政正职访名校、企业家进高校以及校园招聘等活动,推介我市就业发展环境,宣讲人才扶持政策,全力引进高素质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6.加强选调生招录。加强党政干部队伍源头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加选调生招录岗位,加大招录力度。对于招录到我市的选调生,由组织部门统一纳入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管理,重点培养锻炼。

7.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科研人员,享有同等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岗位等级竞聘的权利。离岗创业人员创业期满或提前终止创业返回原单位工作,如无相应岗位空缺,可暂时突破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将其聘用至不低于离岗创业时原岗位等级的岗位。

8.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支持用人单位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对人才进行评价。针对不同平台、人才(团队)特点,灵活采用不同考核评价方式,提高针对性和精准性。严格规范对各类平台、人才(团队)的考核评价程序,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9.完善数据信息库。建立完善大同人才需求库、在外人才库、高校资源库、地校对接库、落地项目库“五库”系统,明确各县(区)、市直各单位信息库运维职责,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分层分类对数据信息库进行更新完善。加强与入库人才和入库高校的联络沟通,及时掌握地校对接、项目落地等工作的进展情况。

10.建好服务人才平台。发挥互联网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逐步完善“大同凤凰人才在线服务”平台,强化与人才政策衔接,拓展政策公布、事项办理、服务求助、人才宣传、工作建议等功能,打造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服务平台。

11.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把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开展调研,主动与专家密切联系。强化党委联系专家统筹管理,实行动态调整和有序退出机制,责任单位每年汇报相关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强化结果运用,根据考核结果发放津贴补助。

12.强化人才服务机构职能。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积极推进落实人才服务工作。负责人才补贴政策兑现、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相关服务工作。落实地校合作工作部署,推进“12大基地”建设。协助做好中央、省委和市委联系服务专家等工作。

13.保证经费投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需要,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及财力相适应的保障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人才事业发展,加快形成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人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

14.加强人才工作考核和督查。将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及时将年度考核指标分解到各县(区)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宣传、人才服务、政策落实、平台建设等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做好考核评价和专项述职工作。加大督查力度,对党管人才工作落实不力,人才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以及其他失职失责情形,按规定处理。

15.引导人才面向基层服务。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基层,聚焦我市“十大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组织优秀专家人才深入一线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作用,推动人才在基层建功立业,激发人才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16.营造良好氛围。不定期开展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强化舆论引导,树立优秀人才典型。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介人才政策和服务事项,大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