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夏之极盛 万物荣华

发布时间:2024-07-22 19:02:23

今天,我们迎来了夏季的尾声——大暑,这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到来。古人这样描述大暑:“六月中,暑热之至,热气在月中有小有大,今已至热气之鼎盛。”大暑通常对应着三伏天中的中伏,炎热难耐。

在古人的观察和界定中,“暑”并不只是单纯地表示炎热。《释名》说:“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暑”与“煮”同源,都有着温度高、水分大的词义特点。

在这样湿热的天气下,自然要顺应天时,避暑纳凉。人们将每年最热的一段时间称作“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中伏之始就在大暑之后。所谓“伏”既指这段时间暑热太盛,要隐伏起来以避暑热,也指金气所代表的秋气在暑气方盛之时暂时伏藏。

此时,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消暑,如将瓜与桃浸入清凉的泉水中,夜晚观星纳凉。尽管此刻热浪滚滚,但大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极端之后必有转变,秋意正在酷暑中悄悄酝酿。

在枣庄一带,有大暑吃伏羊的习俗。“大暑前一天下午,卖羊肉汤的人就进村敲锣,告知四邻。大暑当天,凌晨四五点开始煮,八点前后煮好,在村头有固定地方开卖。在叫着嚷着中,乡亲们用大白瓷碗端羊汤,特别有仪式感。”枣庄文史研究者葛龙飞说。

对于农业而言,大暑前后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段。大暑距离立秋不久,同时具有充足的日照和丰沛的降水,有“大暑没雨,谷来无米”“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禾到大暑日夜黄”的农谚。此时,正适宜庄稼铆足了劲吸收阳光雨露,旺盛生长,结出饱满的穗。有不少农村孩子有这样的经历,大暑前后的玉米地,秸秆有一人多高,宽宽的叶子密密实实,遮住了日头,挡住了风。钻进里边拔草,就像钻进蒸笼里,气都喘不匀,汗如豆粒一般大,浑身水洗一般。

好在尽管汗流浃背,但和土地的热气一同蒸腾起来的,有拔节的庄稼、麦穗的芬芳和丰收的希望。

(记者 卢昱)

来源:大众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