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概况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24-07-25 15:34:25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个王朝建都陕西,使这里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考证,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在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40余种动物化石,普遍带有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足以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

  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在西安市、渭南市、榆林市等地多有发现。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集中展示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该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在遗址北区发现的庙底沟文化遗存,是第一次发现6000年前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和聚落环壕,为探讨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料,填补仰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空缺。

  在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时期,陕西渭河流域先后崛起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古史传说中歧义丛生的炎黄史迹,都是中国走向早期文明社会的历史投影,记录着华夏先民筚路蓝缕的征程。今天坐落在延安市黄陵县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位于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

  殷商时代,周人的先民在陕西渭河流域西部往返迁徙。商代末期,周人首领姬昌把部落中心从长期经营的周原(今宝鸡市扶风县、岐山县一带)迁到沣河西岸的丰京(今西安市区西南),之后其子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最后,周人联合其他部族发起克商之战,伐灭殷商,建立起周王朝,史称西周。

  西周是在陕西境内建都的第一个王朝,其范围北及戎狄,东达渤海,南到汉水,西接汧陇。周成王时,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分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而治,后世因此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周初,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西周时期,陕西农业与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青铜器的制作凝重典雅,且铭文字数增多,毛公鼎是现存商周时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铭文字数近500字,其内容与书法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西周末年,王室被迫东迁洛邑,原居于陇东的秦人部落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于前770年获封诸侯。秦人势力逐渐拓展到关中地区,成为陕西历史舞台的主人。后来陕西被简称为“秦”即因于此。

  前359年,秦孝公启用商鞅进行变法,加速秦国的发展步伐,使其很快由一个地处西陲的落后诸侯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前236年起,秦国以本土为基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至前221年,先后翦灭六国、统一九州。秦王朝虽历时短暂,但其所创立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模式,以及所确定的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政治模式,被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历代王朝所承袭。其在陕西境内留存的长城、直道、始皇帝陵等诸多遗迹,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前206年,秦朝在反秦起义中灭亡。项羽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延安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陕西的代称“三秦”一词即由此得名。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势力,因曾受封汉王,故以“汉”为国号,定都长安。后世汉人、汉族、汉字、汉语等名称皆源于此。

  西汉时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发展的兴盛时期。汉武帝时(前141—前87年),西汉的国势达到顶峰。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在那个时期陕西创造出多个“世界第一”: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城,最完备的农业灌溉渠网,最早的农业科技成果代田法与三角耧,最早的农业科技专著《氾胜之书》,最早的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最早的官办高校太学,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石渠阁与天禄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等。

  9年,王莽建新朝,西汉灭亡。此后历经战乱,陕西暂失国都地位,至190年,军阀董卓挟汉献帝回迁长安故都。

  东汉末至隋统一前,陕西成为天下大乱的中心。董卓之乱曾使长安“城空四十余日”,昔日富饶甲天下的关中地区“二三年内无人迹”。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举内迁,使陕西即成为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等朝代的国都,也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中心舞台。

  581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次年,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营建新都大兴城,此城为西安城郭的早期基础。隋王朝与秦王朝一样,虽短命而影响久远,其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影响此后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进程。

  618年,李渊在大兴城逼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唐代是古代陕西的鼎盛时期。关陇胡汉贵族军事集团奉“关中本位政策”为基本国策,以经营关中为根本,居重驭轻,宰制全国,使得陕西地区居于全国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的中心地位。

  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的旧制并不断增建,新修大明宫、兴庆宫等豪华宫殿群,城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格局严整,其形制影响远及日本、新罗。当时长安城是世界上最繁华、规模最为庞大的都市,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由于交通便利,不仅与国内各地连为一体,而且同域外各国交往频繁,外来文化大量传入长安,远方殊俗重译而至,胡风胡俗如潮涌入,各国商旅云集,西域商贾常住者达数千人之多。大唐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外域文明,一时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竞衣胡服,使长安成为举世瞩目、万国朝聘的世界大舞台。

  唐代也是一个追求创新的时代。诗称李杜元白,书崇欧褚颜柳,文宗韩柳,画尚阎吴。印刷术悄然兴起于写本与拓本之间,火药以药亦丹的面目现身,复方治病、曲辕犁地、稻麦复种在这里应运而生。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呈现出巨大的创造热情。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地方节镇势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局面。随着均田制与府兵制的破坏,陕西关中地区逐渐无法承载庞大的中央军队与官僚机构,对东南地区的经济依赖益发严重,唐王朝也开始走向衰落。唐代之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迁,长安降为一方重镇,但陕西仍是中国西北方向的区域性中心地区。

  早在唐末时期,党项族拓跋部落就在陕北崛起。1038年,拓跋部建立西夏政权,陕北部分地区为其控制。宋夏之间时战时和几十年,陕西北部广大地区成为两个政权拉锯争夺的战场。1128年,金军攻入关中,陕北大部和关中东部均为金占有。此后金军长期与西夏在陕北角逐,而南宋仅保有陕南,与金军夹秦岭对峙。1216—1236年,蒙古帝国以20年之功,最终占有陕西全境,结束陕西三家分政的局面。

  元朝成立后,于中统三年(1262)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辖区有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5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分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又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分成陕西等处和四川等处两个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区有今陕西省(不含略阳、勉县、宁强县)、甘肃省永靖县以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大部。

  1369年,明军略定陕西,旋改元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地名沿用至今。明代陕甘两省合并,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习惯称陕西行省,包括今陕西全境和甘肃嘉峪关以东、宁夏及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陕西是明帝国的西北边陲,处于防御西、北两个方向外敌入侵的前沿,地方管理体制中带有强烈的军事痕迹。明初在陕西境内广修城池,陕北军屯密布,陕南山区禁流民进入,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

  1628年,明末农民大起义在陕西爆发。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1645年,清军入据陕西全境。康熙初年实行陕甘分治,陕西省的疆域从此固定下来。随着社会渐趋稳定,陕西境内水利恢复,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商业兴旺,西安、咸阳、三原、泾阳等地商贾云集,陕南也在封禁政策解除后出现移民热潮。鸦片战争后,陕西人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加剧。

  1911年,陕西革命党人联合会党在西安举义,经艰苦奋战,光复全陕,结束陕西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北洋军入陕,陕西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中。仅1926年西安围城一战,就使数万陕西军民丧生,而1929年因天灾人祸造成的“年馑”,更使两百多万陕西百姓沦为饿殍冤魂。中原大战后,杨虎城入主陕西,在“开发西北”的呼声中重新整顿陕政,大力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招商兴办实业,陕西的局面为之一新。随着陇海铁路通到陕西,以及抗战前沿海工商业的内迁浪潮,陕西广纳百业,逐渐形成自己的近代工业基础。

  1935年,中共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次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倡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陕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陕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陕北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战斗和生活13个春秋,这里是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是解放战争的出发地。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示范区”,延安精神已成为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永远激励着陕西人民奋斗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陕西人民砥砺奋进、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书写陕西发展的壮丽诗篇。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由1978年的81.07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29800.98亿元。三秦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交出一份靓丽答卷。

  (根据《陕西年鉴》2022整理)

  陕西省台办供稿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