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领域一大热词。无论学界业界,还是线上线下,话题热度都居高不下。
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地各行业也纷纷加快发展步调,谋划新质生产力的破题之法。向“新”而动,当然是件好事。但个别地方似乎“念歪了经”,有的无中生有,用“量子技术”种庄稼;有的牵强附会,上新一些简单自动化设备,便号称“拥抱了新质生产力”;有的罔顾属性,将反腐、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工作也纳入范畴……种种盲目跟风的做法,套概念、喊口号,把新质生产力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使新质生产力大有“变味”之虞。
概念是认知工具。如果说理论是地图,概念就是路标。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是对现实发展的准确概括与高度凝练,它具有抽象性、理论性,更具有指导性、实践性。
“蹭”概念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在“新常态”等概念提出之初,也曾出现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拉硬扯和片面解读,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对概念的简单套用,由于缺乏理论思考,脱离事实基础,不仅消解专业术语的本来内涵,还容易影响政策推进效能。概念的泛化和滥用,本质上是认知的混乱。如果在概念上就模糊了,由此引申的理念或落地的实践,自然也站不住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不引以为鉴。
马克思早有断言,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催生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它是技术上的突破,比如舜丰生物用基因编辑提高农作物产量,力求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它是产业上的赋能,像海尔开发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以先进算法赋能智慧制造,洗衣机互联工厂的上门服务实现“秒级派单”。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本质上离不开“新”,落脚点总要回归到“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全新生产力质态。
概念的更新,实质是一次认知的升级。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反过来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深刻把握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时代发展特征,为我们推进新时代先进生产力水平跃升、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指引。
理论认识的准度和高度,决定实践活动的程度与力度。概念搞准了,认知清晰了,才能抓住理论指导实践最本质最核心的所在。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掌握了概念,就掌握了一项重要的理论工具,掌握了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要看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但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不会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决不能搞概念游戏,把标签一贴了之,我们要追求的,根本上还是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迭代升级。
事实上,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与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是在辩论中、在实践中,不断去伪存真、廓清迷雾中,深化起来的。从各地发展实践看,概念抓得越准、与实际结合最好的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做得越到位。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集中精力、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们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趋势的同时,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这,正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大众新闻记者 张兆友)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