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南峪村汤帝庙:舞楼浮雕讲述“西游记”
“在阳城一座山村的古庙里的舞楼封台石栏上,发现多块阳刻的‘西游记’故事的浮雕。”9月初,阳城文化学者石永乐发来一条消息。
9月13日上午,在石永乐的带领下,山西晚报记者从晋城市区驱车80多公里赶往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南峪村一探究竟。
阳城“西游故事”流传甚广
在晋城历史上,有条明代以前就开通的“南阳丝绸古道”。这条从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至阳城县董封乡十几公里的古道中,群峰叠嶂,林木茂盛,溶洞成群,地河纵横。从古到今,西游记人物的传说在阳城不绝于耳。
南峪村位于阳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30多公里。
年逾六旬的石永乐是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人。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就经常听村里老人们讲西游记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山两水一孔桥”的故事。
据石永乐介绍,“三山两水一孔桥”是古阳城境内的六景之一,是由润城村东南面的贝坡山、蝎虎山、甸圪堆山,峪河、岩河及接仙桥相映成景。
三山夹两沟,沟内山石嶙峋,水瀑粼粼,天然洞穴、石龛迭出,花岗岩、水锈石镶满沟壁。沟下两股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长流,经常可见到小鱼小虾在水中嬉戏,在谷口合二为一汇入沁河之中。
在峪、岩两河交汇之处,有一天然瀑布,瀑布之上有一小溪从石缝中流淌出来,落入山泉之中。在瀑布之上有古刻篆书“三益泉”。
接仙桥,选用精雕青石砌就,利用天然连山巨石作为桥墩,一拱而过,桥宽约9尺,高3丈,横跨20余米,两旁雕有石头栏杆,上有花鸟图案,桥面光亮如镜,是古建筑中不可多见的桥梁精品,是古镇通往晋、豫、陕、甘的交通要塞、通衢大道,日日车水马龙,南北商客络绎不绝。
桥的东端有一石窟,高约丈许,宽8尺,内雕观音菩萨神像。方圆百里善男信女常来此拜佛求神,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在靠贝坡山40余米高的石崖之上,建造一八角小亭,因地势险要,两角悬于空中,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名曰“悬空亭”。亭的左侧有一石凿洞府,名曰:“仙人洞”,传说是吕洞宾修炼之所。
这个山洞又被称为“红孩妖精洞”。看到洞名,人们不禁想起孙大圣大战红孩儿的故事。难道这场“大战”就发生于此?
遗憾的是,如今接仙桥已无踪迹,八角亭下方的石壁上雕刻的“石友”“山明水秀”“惟我独尊”“云梅”“凌云”“山色溪声”等数组摩崖石刻和“悬空寺”也已荡然无存,仅剩“三益泉”还能觅得芳容。
藏龙卧虎小山村
南峪村有100多户两三百口人,村民以李姓居多。虽说人口不多,但在宋代,有一位“上柱国”大将军就与南峪村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
在晋豫两省交界处,有座地势险要的莲花隘。由15个自然村组成、人口仅有30多人的银河村,就坐落在莲花隘以北1.5公里的山坳里。
银河村属阳城县横河镇,距县城82公里。由于地处南太行山地质断带层,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神奇传说不绝于耳。
2015年8月6日,山西晚报记者在银河村采访时,听到村民说,村里有位姓李的人,是北宋时期的大将,受皇帝委派,后来去了高丽,如今在韩国还有后人。
银河村东边是盘古山,西边是女娲山,传说盘古开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地方,也在这片山川之间。古人为祭祀女娲功德,在西山上修建了复兴娲皇庙。山下峡谷里有许多五彩斑斓的石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为,五彩石可能是女娲补天时所留,因此确定此地为女娲补天的神话之乡。
“尊敬的晋城市市长先生:您好!我是一名韩国人,我的名字叫李在焕。我的先祖是阳城李家李秀匡。”后来经阳城县有关方面证实,2008年,在韩国的阳城李氏曾有人写信给晋城市政府,希望认祖归宗。这封寄给晋城市市长的信件,后由晋城市外事部门转给阳城县政府。
写信者李在焕在信叙述道:祖先李秀匡是一位1047年(北宋仁宗时期)出使韩国的使臣,曾经担任宋仁宗天子护卫近卫军,后来受命出使高丽国,因功受封高丽特进金吴大将军上柱国,留籍当地。
李在焕是“韩国阳城李氏”第27世孙。而与其同辈的阳城李家世孙人才辈出,既有政治家,也有医生、教授和科学家。后来,他将《高丽国阳城盘谷李氏家谱序》的复印件邮寄给阳城史志办。
根据“盘谷”的线索,经阳城县史志办工作人员从浩瀚的史料中多方查证,终于从尘封已久的历史遗迹中,查找到了与“盘谷”一些线索和脉络。经过1年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考证,李在焕所要寻找的出生在北宋中期阳城“盘谷”的“韩国阳城李氏”先祖李秀匡,就是银河村人。
经进一步考证,银河村李氏一族的故乡,其根出自唐代就居住在“峪里”村的李姓家族。
“峪里”就是如今的南峪村。宋初,这支李氏家族就从南峪西迁至析城山南门河下游,在晋豫两省交界处不足2公里的银河村扎根。
得知先祖有了下落,身在山东烟台一家韩企工作的李在焕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在南峪村还遗存着规模很大的李氏先人的坟茔。
时隔不久,李在焕从烟台来到阳城县,前往南峪村回乡祭祖,在李氏先人的坟前行叩拜之礼。
近几年,随着“韩国阳城李氏”故乡考证尘埃落定,南峪村也不断深挖历史文化,在村里打造了“李氏文化街”,向世人介绍这座小山村的传奇经历。
山村小庙藏“玄机”
曾经当过教师的石永乐,是中国先秦史学会阳城商汤文化研究基地常务理事、沁河古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阳城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由于对当地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他经常受邀参与当地志书的编撰工作。
对当地历史文化欲深入细致地研究,下乡进村是基本功。在峪南村汤帝庙发现“西游记”故事雕刻,就是石永乐深入南峪村汤帝庙进行调查时发现的。
商代开国国君成汤之庙,全国都有,但阳城数量最多。据史籍碑志记载,宋元以来,阳城境内原有汤庙380余座,现存108座,其中在析城山上的汤帝桑林祷雨行宫遗址,是阳城现存最早的成汤庙,也是天下汤庙之祖。
显然,2013年被列为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峪汤帝庙,在阳城现存众多的汤帝庙中,并不被外界所注目。
南峪村四面环山,层峦叠翠,景色宜人。坐北朝南的汤帝庙为一进院落,顺势建在村东峡谷中的一座高台之上。
南峪村村干部李振社正在地里忙农活。听说有人来看庙,匆匆拿着庙门钥匙赶到庙门前,笑着说:“我小时候就经常听老人们给讲西游记故事,没想到,村里的古戏台上也有‘西游记’。可得好好感谢石会长!”
“你看,这是唐僧和白龙马;这个是孙悟空,猪八戒也好认!”庙门一开,石永乐快步走到舞楼前,仔细辨认起封台石栏上的雕刻“西游记”故事图案。
南峪汤帝庙舞楼为悬山顶,面阔三间,四根抹棱石柱下有复合供桌式柱础,柱础间设有封台石栏,“西游记”故事就阳刻在舞楼正中央的封台石栏上。
仔细辨认:头戴僧帽外加紧箍、身穿虎皮裙、挥舞着金箍棒的孙悟空,跑在最前面,当他扭过头来看后面时,模样虎头虎脑,让人忍俊不禁;猪头猪脑的“八戒”肩上挑担子,尽管两端压着沉重包裹,他还是扭身观望身后发生的情形;背上驮着经书的白龙马奋蹄向前,拼命追赶着“八戒”;头戴五佛帽、身披袈裟的唐僧走在最后,身体前倾,感觉行走有些吃力;令人不解的是,在唐三藏与白龙马之间,是一位圆脸、下巴没有胡须的僧人,肩上扛着一只扇形物件,一路小跑地跟在白龙马后面。石永乐推测:这个人物形象可能就是“沙和尚”!
在其他两块封台石栏上,有“孙悟空大战小白龙”图案,以及手持乾坤圈、阴阳剑的三头六臂的哪吒,尖嘴、手持黄金棍的雷震子等《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另外,在封台石栏上有功德题记,施银者绝大多数为李姓。
石永乐说,这组“西游记”故事石刻,用的是当地山上的青石,属于石灰岩,经过日晒雨淋,表面呈现灰白色,加之阳刻深度较浅,凹凸感并不非常明显,仅比线刻手法清晰度高些,所以在肉眼直观上可以分辨出故事图案,但用相机拍摄出的图片,层次感相对不太明显。
这组“西游记”故事石雕出现在哪个时期?
在南峪村村口,有座古石拱桥,桥旁立明万历年间石碑。而在通往村子的山路上,有通勒石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拓宽汤庙通村道路施地碑》。
南峪汤帝庙现存正殿等建筑均呈明清时期风格。庙内现存三通石碑,分别为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碑刻。
从清道光十年《修建舞楼云房碑记》可以看出,清道光七年(1827年),在李福兴等人的操持下,南峪开始修建汤帝庙的舞楼等设施,两年后竣工。由此可以推测,南峪村舞楼封台石栏上的“西游记”故事浮雕,就是那一时期的作品,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