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新时代的“后援军”——军旅舞蹈《我等你》赏析

发布时间:2024-09-30 18:43:18

文/胡丹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一首脍炙人口的《十五的月亮》,唱出了军人和军嫂的心声。不管在哪个时期,人们歌颂的大多是一线奋战的军人,却忽视了军人的背后是伟大的军嫂在替他扫平后方战场。编导韩真突破以往对英雄高大形象的刻画,将视角转向伟大背后的“平凡”,作品《我等你》便是对军嫂这一形象的深刻描写,运用道具、舞美、音乐的配合,向观众展现了军嫂的坚韧不拔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韩真对于军嫂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是社会群像的真实缩影,作品一经上演,引发人们的共情,获得众多好评,同时也是军旅舞蹈选材上的一大突破,意义非凡。

生活细节,诉说小家故事

“艺术源于生活”,作品《我等你》备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作品贴近人民大众,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作品。在舞蹈中,编导关注生活细节,对细节的描写更加突显舞蹈的真实感。首先,在音乐的处理上,编导采用的是观众熟悉的时钟声和风铃声作为线索推动故事的发展,作品的开端,观众“不见其人,只问其声”,时钟的“滴答”声拉开了作品的序幕,是时间的形象化表达,也是军嫂独自在家时的心理感知,而“叮铃铃”的风铃声则是爱人归来的标志和暗号,标志着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在动作上,作品运用大量生活动作,如“擦汗”“打扫卫生”“描眉”“张望”“整理衣服”......诸如此类的生活语言还有很多,形象地展现了军嫂的日场生活以及心理的变化,语汇之真切,尽显小家生活。

巧用道具,突出人物情感

没有华丽的道具,也没有绚烂的舞美设计,只有一把把普通的凳子,是真实生活的物件,但,如此写实的道具却蕴含了深刻的内涵。编导韩真在采风过程中受军嫂的感动后,以生活中家家都有的凳子作为舞蹈道具,将凳子比喻为一个个的小家。整个作品围绕凳子展开,它是家中打扫卫生时休息的椅子,是能靠在上面思念丈夫的沙发,又或是即将见到丈夫时梳妆打扮的化妆凳。同样的道具,编导却赋予了它丰富的意象,表现了军嫂不同的情感变化,孤独、思念、期待,或许还有家务带来的劳累。此时的凳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舞蹈道具,更是军嫂们的情感寄托,附着着她们浓厚的情思。

立意深远,服务国防建设

编导以真实的军人家庭为写照,创作出极具特色的作品《我等你》。更是凭着以小见大的手法抓住大众的眼球。在和平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虽然国家没有战争,但并不代表军人可以刀枪入库,许多援疆、援藏的边防战士,能让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驻守边防的是大后方的安定,是军嫂在家中对孩子的教育、对老人的孝顺,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正是因为有了军嫂的默默付出,免去后顾之忧,才换来了军人保家卫国的坚定。这部作品聚焦于和平年代军人的“后方力量”,以独到的视角讲述军人故事。在新时代,军嫂肩上承担着同样重量的重任,是安定小家,更是强军有我之己任。

观剧过程中,《我等你》舞台上闪动的“军嫂”画面,不时变幻为记忆中奶奶的身影。我奶奶20世纪50年代和爷爷相识相爱于军营,因共同的革命理想信念走在了一起。为了支持爷爷的工作,服从组织安排,跟随爷爷从原广州军区调动到湖南省军区,先后在邵阳、零陵(永州)、岳阳等地工作;后来爷爷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奶奶又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陪伴爷爷共同度过了那段困难的时光。这何尝不是一名“军嫂”的另一种牺牲呢!

不同于以往极具力量感的军旅舞蹈,简单朴实的服化道、生活艺术化的舞蹈语汇、匠心独运的“军嫂”故事,舒缓优美的身形下喷薄欲出的柔中有刚……《我等你》与其间“军嫂”映像,成功融为钢铁长城的一部分,以此再告天下:守护着祖国万里江山的,有你,也有我!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