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最“妥皮”的早餐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作为叫醒生活的头一顿美味,靠着因地制宜和一方水土,演化出食物的万种风情。这些有着浓厚地方血统的美食,在筹备了一夜之后蓄势待发:刀削面、压豆面 、羊杂、稠粥、大头麻叶……每一款都成为体验这片热土的最好方式。不变的早晨,多变的早餐。大同日报新媒体在“穿梭于大街小巷的锅气中”,推出“你早,大同”美食栏目,解读饮食文化,指明家乡方向。
第 12 站 油 条
油条,大概是中国人接受度最高的早餐之一。无论南北地域,还是东西地带,早餐中定会有油条的身影。正因此,造就了油条“妥皮”(百搭)的属性——可以与豆腐脑、豆浆、粥、蛋汤、馄饨、羊杂等等搭配;可以在经营早餐的大饭店、小饭馆、路边摊、街边店,吃到金黄酥脆的油条。
据史料记载,油条是一种古老的面食。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民间传说有“油条是南宋时期临安人的发明”之说,为的是表达对秦桧的愤恨而“入油锅炸而食之”。当年的临安人无论有怎样的恨意,都难掩油条的美味,从而使油条作为一种美食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人的传统早点。
刚出锅的油条,香气四溢,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轻轻咬上一口,“咔哧”一声,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那是清晨里的第一个乐符。油条,外皮的酥脆与内部的绵软形成了美妙的口感对比,让人无法抗拒。
油条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口感上,还在于它的百搭。搭配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醇厚的豆香与油条的油香相互交融;就着一碗清香的豆腐脑,咸香交织的滋味在舌尖绽放;亦或是泡在香浓的粥里、鲜香扑鼻的羊杂里,它都能完美地融入其中。
▲ 凤临阁·味庄大油条
▲ 梧桐面食早餐大油条
油条的美味与厨师们付出的辛劳密不可分。早餐桌上的油条大多是前一天晚上和好了面,静置一晚。炸油条的过程,堪称一场视觉盛宴:师傅先从一大坨油条面上切下一块,边拍边抻,成长条状;在节奏明快的“铛铛”声中,面被剁切成均匀的小长方形。将两个面块重叠在一起,用筷子轻轻一压,留下一道浅浅的印迹,一根油条的生坯制作完成。只见师傅将生坯两端提起,轻轻晃动,抻到一定长度,将生坯放入热油中,油条迅速膨胀起来,在筷子的拨动下翻滚舞动,直至金黄。炸油条的最高境界要达到油条长度均匀、棱角分明,又松、又脆、又黄、又香。早晨炸好的油条,放至下午依然直而挺。
油条,它不仅仅是一种早点,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在忙碌的日子里,停下脚步,品尝一根刚出锅的油条,让熟悉的味道唤醒味蕾,开启美好的一天。
记者:牛瑞芳 摄影:贺英
来源:大同日报融媒
大同市台港澳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