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生辉!“大同蓝”“大同清”“大同绿”三张名片名扬全国~
抬头仰望,是天朗气清醉人的“大同蓝”;环顾四周,是碧水泛波怡人的“生态绿”……“这次来大同触动很大,没想到印象中的‘煤都’旧貌换新颜,天这么蓝,空气这么好!”今年国庆假期,接踵而来的外地游客对我市美好生态环境的赞誉不绝于耳。
印证美丽风光的,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8,同比去年下降0.54%,排名全省第一。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225天,空气质量优良比例82.1%,同比增长2.2%;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以上国家考核的两项指标排名均位列全省第一。在地表水环境方面,2022年至2023年我市连续两年8个国考断面达优良水体,今年1-9月各国考断面仍全部为优良水体,优良比例100%,与全省5个市并列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再次交出了一份写在蓝天碧水之间、更写在人民群众心间的“亮丽答卷”。
合力攻坚 守护一片蓝天
“大同蓝”是百姓的“幸福蓝”。为了留住这份“幸福”,今年以来,我市接连实施了企业深度治理、产业集群整治、锅炉综合治理、清洁取暖改造、城市扬尘攻坚、餐饮油烟治理等措施。一系列“拳拳到肉”的举措,背后凝聚着生态环境部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信心和决心。
厂区绿树成荫,清洁能源供热供暖,污水实现零排放……这是我市企业迎“蓝”而上,配合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9月底,我市累计8家燃煤电厂791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达到深度治理标准;灵丘县富锰渣产业集群整治完成超低排放12家,多家企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积极实施绿色化改造,在共同守护好一方蓝天的同时,也不断铸牢企业绿色发展基础。
除此之外,一场有关臭氧污染治理攻坚的“硬仗”全面打响,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助推15家企业圆满完成VOCs治理任务,6家加油站开展了泄漏检测与修复,73家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大户落实了夏季期间差异化管控措施。同时,我市持续开展餐饮油烟及露天烧烤联防联控,向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推送露天烧烤和饭店油烟超标等问题1300多处,并督促及时处置,让城市“烟火气”更显“文明味”。该项“战役”阶段性成果通过数据直观呈现:今年1-9月我市臭氧浓度164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在全省排名第一。
精准施策 呵护一汪碧水
漫步在文瀛湖生态公园,波光湖影与蓝天、绿树、飞鸟、高楼、景观小品相映成趣,勾勒出一派“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这是我市今年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最好例证。
大同是京津冀水源涵养的重要区域,桑干河是大同的“母亲河”,下游的永定河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我市的水污染防治对京津冀工农业生产、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生态修复治理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市亮出了一系列水生态改善“组合拳”,实施源头、系统、综合“三大治理”举措,实现了桑干河水质持续改善的奋斗目标,部分河段重现“桑干夕照、鸟飞鱼翔”的历史画面。
推动工程项目建设“快上马”。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加快协调推进重点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督促城市管理、住建、水务及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城镇排水设施排查,对城镇污水厂、重点企业、国省市地表水监测断面加密监测频次,及时实施预警,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保障汛期断面水质。
强化水源地规范化“硬管理”。我市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对19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78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规范化整治。凭借“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工作措施,截至目前,我市19个乡镇级水源地、78个村级水源点已全部完工,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造福于民,不断增进百姓生态福祉。
我市在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转换为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的自信和力量。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环评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让“大同蓝”“大同清”“大同绿”三张名片持续闪亮。这座资源型城市也正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赋能加码”,为这幅蓝天碧水交织的锦绣画卷“增色添彩”。
记者:纪元元
来源:大同日报
(大同市台港澳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