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下称《条例》)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将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也是广州首次明确中小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校园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为何要禁止手机进校园?家长和学生怎么看?学校给不给带?如何规范手机管理?
大部分学校不允许手机进校园
学生能否带智能设备进入学校课堂,一直备受关注。
2021年,教育部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明确,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广州此次通过即将施行的《条例》,在法律层面赋予学校对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进行管理的权力,同时对教育部的规定进行了细化,如明确中小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严格限制被监护人使用手机,并配合学校禁止或者限制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相关规定等。
“青少年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前额叶皮层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要到20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在此之前,学生对智能设备上即时反馈和高刺激性的内容容易失去抵抗力。”广东广雅中学的专职心理教师刘佳说。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俊表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接触到来源不明甚至有害的信息,因此需要对中小学生给予高度的关注和保护,营造清朗的校园环境。
目前,广州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对学生携带手机入校进行管控。
呼吁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
《条例》施行在即,能否携带手机进校园,家长和学生怎么看?
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家长都对这一措施表示支持,认为有助于减少孩子对智能设备的依赖。
周女士两个小孩在广州市越秀区某小学就读。由于身边有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导致学业甚至生活受影响的案例,她认为孩子过度使用智能设备会降低其探索世界的热情和好奇心。
也有部分家长表达了对孩子人身安全的担忧。梁先生的女儿在番禺区读初中,他表示:“虽然我支持《条例》施行,但学校如果把智能设备拒之门外,孩子在校发生问题家长难以及时了解,放学联系接送也不方便。”
而学生有更多实际诉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学生黄俊儒表示,自己支持一定程度的管控,但难以接受全面禁止智能设备入校,“我平时要用手机和朋友聊天,看新闻资讯,学校部分创新课堂也会用手机互动,只要一周不碰手机,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
获得“赋权”后,给不给学生带手机?如何规范管理?考验着学校的管理智慧。广州已有学校开展了探索。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帮助学习,用得不好会毁了学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级长阮慕瀚说,学校允许学生每天拥有约一个半小时的手机自由使用时间,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智能设备,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陈俊认为,要避免一味强调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坏处,应该更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创造更多与其交流互动的机会。同时,要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环境。
陈俊表示,可以尝试开展趣味文体活动、带领青少年读好书看好剧等,通过合理设置难度梯度,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帮助其逐步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陈俊建议父母在监管孩子使用手机的同时,要积极与孩子互动交流,帮助其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呼吁各位父母,拒当‘低头族’,为孩子做好榜样”。
南方日报记者 陈理 李秀婷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