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鲁时空

“潮”起来!非遗用“年轻心”吸引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4-10-21 19:06:08

科技赋能 新老传承 形式多样

非遗赶“潮”,如何既守正又创新?

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孙歌尧和王秀英给孩子们讲解香包制作方法。(□记者 孙业文 报道)

以天做幕,以地为台,说书会友,弹唱亮艺……戴上AR眼镜,置身科技打造的马街书会现场,曲艺表演等场景,仿佛让人穿越时光走进了传统非遗的生活空间。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AI等先进技术一一登场,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非遗走到了拥抱“新潮”、转型升级的路口。老手艺如何适配新风尚?工匠精神怎样融入“新玩法”?在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记者一探究竟。

用AR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行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传统民俗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代以来,马街书会一度衰微。博览会现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和智能设计实验室带来的“马街书会AR交互”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体验。

“把虚拟景物与现实环境叠加融合,交互呈现在用户面前,营造出虚拟与现实共享同一空间的感觉。”实验室成员程伟介绍,这一技术要经历3D建模、空间定位、交互设计、测试优化等近十个环节,才能让观众“身处其地”。

“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就是想把非遗更生动地呈现给观众,使大家了解、喜爱、传承非遗。”程伟说,他会在AR应用上不断进行内容创新,打造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制胎、掐丝、点蓝、烧蓝……得益于裸眼3D技术,工艺复杂繁琐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站在装有摄像头的电脑前,调整好脸部与之相对应的距离,便可清晰直观地欣赏艺术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苏高峰介绍,原本只能去现场观看的景泰蓝制作技艺,现在即便不在现场也能享受其中。

“非遗+”让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一张竹纸轻覆谱盘之上,一把沾墨毛刷均匀印刷,一幅样式新颖的福字图跃然纸上……福建宁化巫根松用古老的活字印刷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吸引市民拍照留念。

“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有着700多年历史,主要用于印刷族谱,有时也用来刻印经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姓氏修谱改为使用电脑打印,木活字印刷术逐渐失去市场。”巫根松介绍,面对强大的互联网,宁化木活字告别单一的线下修谱模式,积极开拓网上市场,转向木活字工艺品、书本印刷、经典文本印刷工艺品、个性印章等多元发展,让冷清的木活字重焕生机与活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创新呈现,成为文化消费新时尚,让人们得以寻非遗、赏非遗、感知非遗魅力。巫松根在网上开设了“宁化木活字作坊”,推出印刷工具销售、木活字成品销售、木活字及印章个性化定制、手工线装书籍销售等业务,积极推介木活字印刷术,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

传统的非遗展示方式往往局限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创新非遗展示方式,除济南市的多彩活动外,本次非遗博览会发动全省各地同步在景区、街区、社区广泛开展非遗社区实践活动,将博览会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欣赏精彩非遗项目,促进非遗产品消费,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传二代”的坚守与突破

本次非遗博览会上,共邀请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当中既有技艺精湛、匠心独运的老手艺人,也有思维活跃、创意无限的“传二代”。

合包、上结、缝制……今年25岁的孙女孙歌尧和85岁的奶奶王秀英娴熟地缝制着香包,银针上下翻飞,动作干净利落。

作为徐州香包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消费需求,创新香包款式。“我们创新开发了钥匙扣、手链等迎合年轻人的香包产品,很受欢迎。”孙歌尧说,她曾为一款热门游戏中的人物设计佩戴的香包,把非遗之美引入游戏世界。

“这是我和爸爸、爷爷一起打磨的新作品,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出身“锡雕世家”,14岁的王玺然指着展厅内几株姿态挺拔的锡雕莲叶说,做锡雕最难的地方是把握力度,要一点点锤炼敲打,直至白如银、亮如镜。

“我爷爷和父亲分别是莱芜锡雕第八代、第九代传承人。”王玺然说,从幼儿园开始他就跟着爸爸、爷爷学锡雕,经常做一些动物小摆件,长大后希望从父辈手中接棒。

值得注意的是,为吸引年轻非遗传承人、非遗时尚化创意设计产品参展,本次非遗博览会还举办了“赶个新国潮”青年创意市集,重点展示高校青年参与非遗传承创新成果,邀约网络达人参会,用年轻人视角,传播非遗博览会,吸引线上年轻群体关注。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孙业文)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