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批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涵盖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民俗等八大类,新增项目数量创历年之最,实现了荔湾非遗挖掘与申报新突破。荔湾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86项。
2024年3月,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正式启动了第八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期间,经自主申报、材料审核、专家审议、社会公示、区政府审定等环节,最终确定了第八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荔湾区按照《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和《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高标准制定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标,通过“夯基础、抓申报、促成效”,不断扩大区级非遗项目基数,使非遗名录体系日益健全,保护水平明显提高,传承发展有活力、有动力、有魅力。
数量多、门类全、覆盖广,凸显荔湾人文特色
第八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数量大幅增多,新增项目为历年之最;门类齐全,覆盖面广泛。
本批项目中,传统技艺类14项,传统医药类6项,民俗类2项,传统美术类1项,传统舞蹈类1项,民间文学类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项。其中,传统技艺类占比最多,占新增项目总数一半以上,其次是传统医药类,延续了荔湾历史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传统,也彰显了传统技艺、中医药在非遗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非遗源于生活,展现历史,关系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群众基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例如广缎织造技艺和利工民汗衫背心制作技艺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织造技术的变革;广州打金制作技艺代表贵重金属的手工工艺水平,龙凤、如意吉祥等图案的美好寓意透露着岭南文化内涵;广府传统茶叶拼配技艺展现广府人饮茶的生活习惯和修身养性的生存智慧。
食在广州、味在荔湾,老字号焕发新彩
西关特色饮食项目是本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一大亮点,有6个项目“金榜题名”,不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西关饮食文化,更体现了地道有味的广府生活方式。项目中,既有粤菜常用的广式卤水制作技艺,也有日常饮食涉及的广式竹升面制作技艺、广式生滚粥制作技艺;既有传统的糕点、点心制作技艺,又有老字号网红美食西关凉拌鱼皮、广式雪糕,每一种都能极大满足市民游客的味蕾体验。这些饮食项目或立于商圈,或藏于街巷,但都无一例外长期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充分践行着非遗服务当代生活的理念。
保护濒危,百花齐放,文化多样性得以延续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还新增了多项岭南地区共享的文化传统项目,进一步丰富了荔湾非遗项目储备,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说明其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古琴艺术(岭南派)、粤语童谣、洪拳(黄飞鸿派)、广府婚礼习俗、岭南插花艺术(西关插花技艺)等项目。
其中,广府婚礼习俗,是广泛流传于广州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近年来,随着混搭式婚礼广为盛行,传统广府婚礼习俗式微,广府婚礼讲意头、重仪式的传统正在逐渐被年轻一辈遗忘。广府婚礼习俗的物象和礼仪,以及衍生出的民谣俗语,大妗姐、好命婆等特殊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广府文化的民俗寓意,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好体现。
近年来,荔湾区聚焦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在载体建设、集聚发展、文旅融合、赋能产业等多方面成绩显著。
2024年,荔湾区2名非遗传承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已完成公示,有待公布),荔湾区国家级传承人数量有望领跑全市。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获得全国非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已完成公示,有待公布),全省仅4个,荔湾区非遗中心为省内唯一入选的区县级单位。“南北联动”的非遗载体建设亮点突出,永庆坊非遗街区人气高涨,荔湾非遗展示厅全新亮相、精品云集;荔湾非遗集聚区非遗大师工作室增至27家,发展迅速。“协会、工坊、基地”多位一体,凝聚力量实现非遗助民生促就业。非遗活动有声有色,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城际非遗品牌,发挥广佛同城合力,推动区域非遗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荔湾区将继续积极探索新时代非遗发展“荔湾样本”,以非遗为窗口生动展现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积极盘活非遗资源,推动非遗及相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通讯员 荔宣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