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山西文学周·临汾篇”精彩呈现——让文学浸润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06 16:17:32

  一场红色音乐盛典奏响激昂旋律,一次奖项评选助力文学进步,一次文学名家对话碰撞出智慧火花,中国作协“百名作家进百校”播撒文学的种子……以文字为舟楫,驶向文学的海洋;以思想为羽翼,翱翔在广阔的天空;以情感为纽带,连接起心灵的桥梁。11月3日,“山西文学周·临汾篇”在蒲县拉开帷幕。该活动以“最初中国、文明临汾,让文学浸润生活”为主题,由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指导,山西省作家协会携手临汾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以西戎之名

  11月3日,蒲县。华灯初上。

  万家灯火中,微凉的山城略显几分妩媚。灯光秀下,蒲子文化宫剧场外流光溢彩。而此时的剧场内,掌声雷动,歌声豪迈——《黄河大合唱》音乐会正在进行中。临汾平水之声合唱团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巧、细腻的情感,完美生动地演绎了8个乐章的完整版《黄河大合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整整40分钟,歌者声情并茂,听者为之动容……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情感上的压抑与悲愤,以及气吞山河的民族气概和昂扬的战斗号角……在那一刻,跃然眼前。“黄河在咆哮”给人以巨大的感召力。“山西文学周·临汾篇”以85年前首演的经典拉开帷幕,是致敬,是回顾,更是以一种诗意的笔调,为接下来的繁星闪烁,定下了璀璨的基调。

  是夜。最为耀眼的当属“西戎文学奖”的颁奖仪式。

  作为“山药蛋派”的重要作家,也是蒲县人的西戎,著作丰厚、荣誉等身。以其名冠以文学奖项,是缅怀、是崇敬,更是一种激励与鞭策。“西戎文学奖”由临汾市委市政府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受委托组织,在评奖纪律纪检监察组全程监督下,27位评委会成员和评委经过对8个门类参评作品认真审读、公开投票,最终评选出此次获奖作品。“山西文学周·临汾篇”,以“西戎文学奖”开篇,显然对临汾、对山西的文学创作寄予厚望。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陈彦所言,“展现新时代文学新作为、新成果,让公共文学服务更广泛覆盖读者、走进读者。”

  纵观此次获奖名单,其中既有古风新韵,也有品质蝶变;既有厚重历史,也有日新月异;既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也有网络文学、科幻文学……临汾文学实力,诚不我欺。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骏虎感言,书写临汾故事、山西故事、中国故事……继“山药蛋派”和“晋军崛起”之后,努力使“新时代文学晋旅”走向新的“高峰”。

  与名家对话

  11月4日上午,“用心用情书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文学名家对话”在蒲县蒲子文化宫剧场精彩进行。吴克敬、张锐锋、胡弦、李春雷、李骏虎,与现场百余位嘉宾激情对话,20余个直播平台在线直播,峰值观看人次高达百万……

  是什么吸引着线上线下如此众多的目光?

  是这5人从“50后”一直到“70后”的代差?还是他们的创作体裁,碰巧分别是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还是主持人张行健从上古尧天舜日的高光时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钟灵毓秀与人杰地灵?

  既然以“黄河”入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就先从历史上的“秦晋之好”聊起,从黄河如何成为连接晋陕两省纽带,到文学史上的“晋军崛起”和“陕军东征”;从柳青对几代作家的影响,到西戎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吴克敬更是从遍布神州的山陕会馆(晋陕会馆)中得出“秦晋之好”的新解——一起做生意,感情能不好?山西省当代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张锐锋,则从春秋时代秦晋之间“联姻”与“交兵”的频繁交替中,阐述了秦晋冲突是如何左右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之后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这种细腻的讲述,有冲击力的创新和探索,正是他多年来散文创作的真实写照。

  《扬子江诗刊》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弦强调自己出生在江苏徐州,故乡就在黄河故道。从夺泗入淮的沉重,到长江与黄河的不同,再到诗歌创作的信息遮蔽与过量覆盖……侃侃而谈中,他向现场嘉宾发问:有没有发现,中国诗歌史是青年诗歌史?很多成名之作都是诗人二三十岁所作?互动中,他鼓励年轻的诗人们:热爱是动力,写出来才是最大的乐趣。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春雷从正名报告文学的历史渊源,到批驳谬误、针砭时弊,再到阐述甲骨文的纪实性……论证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更需要报告文学。李骏虎从《击壤歌》的农耕文化、自己的挂职经历谈起,跳出山西看山西,结合自己在文旅领域的写作尝试,为家乡的发展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启“兴趣”之源

  兴趣,是什么?

  提出问题的是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春雷。

  11月4日下午,东辰教育·蒲县第一中学。中国作协“百名作家进百校”活动来到师生中间,用一场“成功是兴趣的孩子——与蒲县一中同学谈文学”,近距离感悟作家的人生阅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勇气。

  “走过时光隧道般的长廊,想到了40年前的我……”李春雷用平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谈及年少的幼稚与轻狂,狡黠一笑,逗乐了阶梯教室里的600多位青少年。欢快的气氛从这些初一、初二、高一的学生中涌动开来。

  “在座的孩子们,40年后是什么样子?”

  窃窃私语略微停顿,李春雷打开 PPT——一本卷边、微黄的作文本呈现眼前,字迹青涩而工整,“李春雷”三个字和“28号”的学号清晰可见。这是作家上初一时的第一个作文本。打开一页,《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让在场的李春雷同龄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印记,也是作家本人文学的起点。虽然那么稚嫩,却打开了他兴趣的大门。

  李春雷直言,自己在中学时代,走的是一条危险之路。因为偏科,导致了求学之路异常艰辛,但生活总是柳暗花明。兴趣是心里倾向,更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1984年《笑笑饭店》的一炮而红,源于十年如一日,每日书写日记三千字的笔耕不辍……2008年《夜宿棚花村》的内敛炽热、人性光辉,是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

  “兴趣的火苗在学习上也能突飞猛进。”李春雷回忆起高中时,将偏文科的文学兴趣转移到数学和英语上来。成绩之优秀,一度让他在成为作家和翻译家之间难以抉择。“打好人生基础,寻找未来自己”,李春雷寄语现场的年轻学子,培养好习惯、学好各门功课、锻炼健壮体魄——温暖励志,放飞青春。

  本报记者朱慧 李婷婷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数字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