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张彩平工作室:情系北梆魂,“彩平腔”点亮梨园传承之光

发布时间:2024-11-20 15:56:50

20241120_8c29791e007f5273a234e1d0b86afc4d.jpg

张彩平

  人物简介

  张彩平

  国家一级演员,主工青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路梆子传承人,中国戏剧第二十届“梅花奖”获得者,山西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山西省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山西省“333”学术带头人,大同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代表剧目有:《平城赋》《琴笳赋》《血手印》《王宝钏》《才女风尘》《白蛇传》《卖苗郎》《玉堂春》等。

  霜降过后,村落内升腾起的烟火气中,一场热火朝天的北路梆子盛宴,在浑源县一个村庄拉开帷幕。逛遍小村街头,聆听大师开唱,附近村民随着戏剧疯狂了一把。10月27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小村邂逅北路梆子名家张彩平,其独创的“彩平腔”令人陶醉。

  深厚积淀“老戏精”

  10月26日,村里的戏台下,几场大戏刚刚结束,临街店面里的羊杂割及各种小吃,用热腾腾的烟火气,恭候着看完北路梆子前来宵夜的人群。戏是看完了,那股兴奋劲儿却还没有消退。村民各种感慨:“咱北路梆子名角儿的表演果然不同凡响。”戏里戏外,话题便引到了张彩平这位土生土长在晋北的“名角儿”、梅花奖的获得者。

  当日下午,张彩平表演了《王宝钏》,塑造了一个勇敢、坚毅、顽强,端庄、靓丽的北路梆子大青衣。戏台上的张彩平,温婉又铿锵有力。她的表演既有激情四溢的慷慨激昂,又有细腻入微的抒情;既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又有深沉的思想内涵。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来看戏的除了本村村民,还有来自天南地北的戏剧爱好者。很多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既看演出,也带来演出。

  见到表演结束的张彩平,山西晚报记者才得知,当日的她竟是带伤演出。张彩平说:“戏剧演员经常要做一些舞台动作,受伤是常有的事。扭了胳膊、崴了脚腕、四肢戳起了筋疙瘩,有时候疼得人掉眼泪。有时生病了、家里遇上难事了,可一上了戏台,就好像变了个人,一切都忘了,只为了一场当下的演出。”张彩平感慨道:“有时候觉得自己对戏剧就是痴狂,我觉得我就是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就是我。”

  自12岁踏入戏校,张彩平便开启了半个世纪的艺术征程。从最初的戏校学生,到如今的表演艺术家,她先后荣获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以及全省戏剧最高奖“杏花奖”等无数奖项。这些荣誉不仅仅是对她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的里程碑。这一路的蜕变,见证了她对北路梆子的执着与热爱。

  10月29日,来到张彩平的工作室里,她翻出以往的剧照,过往塑造的深刻艺术形象比比皆是——王宝钏、王桂英、刘惠英、陈三两、窦娥、苏三、蔡文姬、冯太后、张凤云等几十个角色,在她的演绎下,个个光彩照人。无论是端庄稳重的大青衣,还是靓丽的闺门旦,她都能精准把握角色的神韵,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演绎中,张彩平尤为注重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和创新唱腔。她说,例如北路梆子中的蔡文姬,在展示儿女情长的同时,更突出家国情怀和历史大任,因此这部戏里的唱腔婉转跌宕、酣畅淋漓,展现出与以往角色截然不同的魅力。而冯太后这一形象,又需要通过独特的唱腔设计,将角色的坚毅、刚健、豪强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妩媚、清丽、爽快、伤痛,到坚毅、刚健、豪强,时而行腔,时而念白,吐字有力,激昂慷慨,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穿透力,这既是对角色的深度诠释,也是张彩平个人艺术才华的充分发挥与创造。

  她所推出的《琴笳赋》《平城赋》《忘忧草》等多部优秀剧目,更是为北路梆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张彩平不仅仅是一位演员,更是北路梆子传承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她的艺术职业生涯,代表着当代北路梆子艺术的最高成就,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彩平腔”演进之路

  张彩平深知传承的力量。在成长路上,她继承了“水上漂”王玉山、“小电灯”贾桂林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和艺术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目前,在业内有“彩平腔”的流行说法,这一特色声腔艺术,被认为是一个剧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有着不同于历史以往的任何一个声腔,凝结了一个艺术家为之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张彩平声腔艺术的基本要领是:科学发声,气声结合,强收弱放,以情出美,剁板收,夹板放,不要为“花腔”而“花腔”,一切以塑造人物为前提。彩平腔的逐渐成熟,主要受到国内其他剧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张彩平曾多次赴全国各地学习,这段学习经历丰富了北路梆子剧种的声腔特色,增强了其整个团队对北路梆子剧种声腔特色的理解与思考。

  张彩平说,戏曲艺术不同于其他文艺形式,特别是北路梆子,弯调很多,花腔常用,不在传统声腔上狠下功夫,做好实实在在的研习与继承,要想在剧种内和舞台上站住、站稳,一般不大可能。尤其是青衣行当,重唱轻工,必须过好传统声腔的研习关、继承关,当然,也还有研习、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关、发展关。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塑造出想要塑造出的舞台故事人物,唱出来观众想听的优秀声腔。

  大同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世龙称,戏曲演唱流派的形成,是一个剧种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剧种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戏曲剧种之一的北路梆子,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艺术家和戏曲工作者的传承和发展,走到今天已经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演唱流派。而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彩平腔”,是北路梆子这一剧种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也是北路梆子剧种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成就了张彩平的声腔艺术。

  在业外观众群,也有“张彩平唱的是典型的北路梆子艺术风格,深沉稳健、委婉细腻、大气脱俗,别有新意”的流行说法,被认为是新时期王玉山“水上漂”艺术流派最优秀的正宗传承人。

  除了在唱腔方面的研究,2011年至2024年,张彩平先后担任了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主任、大同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剧种保护传习中心负责人,在此期间,她带领团队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4年,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以移植优秀京剧剧目《廉吏于成龙》,在三晋大地一举成名,成为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的代表性剧目。2015年,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成功申请了大同市首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北路梆子《平城赋》《行路》。通过2016年一年紧张的排练,7月份《行路》的首演和11月8日《平城赋》的首演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巡演中,张彩平更是注重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将优秀精品剧目《平城赋》和《行路》送进了军营、送进了校园、送给了广大人民。现在,北路梆子《平城赋》已经被打造成了一部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剧目,成为宣传提升大同新形象的文化品牌和大同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2023年,大同成功举办“多彩平城北梆情”——张彩平从艺50周年演出暨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北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改革创新,为大同市乃至我省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激励。

  培育艺术新苗展芳华

  同晋剧、蒲剧相比,北路梆子青年演员少得很。张彩平“北路梆子”艺术工作室,旨在将北路梆子老一辈艺术家会集在一起,为年轻演员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剧种技艺的高水平传授和艺术风格的传承,促进北路梆子剧种传承人才专业技能和艺术素质的提升,培养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北路梆子剧种传承艺术人才。

  张彩平计划,通过三年培养计划的实施,促进优秀青年北路梆子演员专业成长,三年内培养数名北路新秀、艺术骨干,建立各行当后备名师培养梯队。传承北路梆子经典传统剧目,使得经典不失传,创排优秀新编剧目,使得北路梆子剧种文化创新发展。

  不仅如此,张彩平还计划通过自主合作研究、对话互动和示范引领,促进青年演员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个人课题”与“微型课题”研究、加强论文写作指导,提升青年演员艺术理论水平。以张彩平“北路梆子”艺术工作室为阵地,通过高层次的艺术交流提升青年演员文艺素养。

  “工作室的成立,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也让我有机会与更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携手,共同推动山西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将以工作室为新的起点,继续传承发展北路梆子剧种,用北路梆子讲述山西故事,传播山西声音。”张彩平说。

  工作室成员眼中的文化名家

  戏比天大,艺无止境

  张彩平的戏剧职业生涯中,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她总说“戏比天大、艺无止境”。

  北路梆子工作室成员董晓云说:“师父张彩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是真正的戏剧精神。我们一入团就跟着她,由于年幼,喊嗓子、练基本功经常偷懒,师父却对打扎实基本功有着深刻体会。她说,喊嗓子、练嗓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与坚持。天赋仅仅是一个方面,天赋可以让你歌声嘹亮,但不能让你经久耐用,更不能让你够用,还有会用和活用。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与积累,才能让自己的嗓子更加耐用,更加够用,更加会用和活用。”

  张彩平对徒弟这样严格要求,对自己更是如此。2017年正月,张彩平的父亲去世才5天,还没有出灵,她就得下乡演出。当地安排张彩平唱《王宝钏》“拜寿”折戏,她虽然心里是满满的思念与无法抑制的痛苦,还是在舞台上强装笑脸。演完刚下场,张彩平就控制不住地哭成了泪人儿。

  “什么条件艰苦,什么打针输液,什么饿着肚子,什么喝不上水,什么亲人故去,在师父眼里,统统都得为预设的工作任务和订下的下乡演出台口让路,这样的艺术家,值得让人终身敬佩!”张彩平的徒弟王翠萍说。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

  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摄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