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2日,一场湾区文化产业盛会在广州拉开帷幕:202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下称“大湾区文投大会”),在广州市黄埔区生物岛香岚官洲酒店举行。来自金融证券机构、行业协会、100多家投资机构及头部企业、40多家上市企业,以及100多家独角兽、瞪羚和文化科技创新企业等业界人士参会。
本届大湾区文投大会以“文化金融湾区领航,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为主题,推出一批传播影响力强的高引领性的文化投资项目,发布一批具有前瞻性、专业深度的高质量文化行业研究成果,展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场景的前沿性文化科技成果。活动现场,《落凡尘》、博物馆虚拟数智人、“人形机器人+”等文化项目及产品摆摊亮相,吸引众多参会嘉宾前来打卡。
近年来,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文化与科技、旅游等多业态的融合日益深化,催生出新的投资机会。此外,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文化产业核心城市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多家企业瞄准AIGC、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费等领域“频频出招”,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加快形成。
在此次大湾区文投大会上,业内人士热切关注大湾区这片热土上正不断产生的文化产业和投融资新发展趋势,助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
“科技范”的文化产业成投资热点
在本次大会上,《2024年度文化产业投资报告》与《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相继发布,从不同投资角度、投资热点、投资趋势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发展提供了前沿洞见和战略指引。
其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联合发布了《2024年度文化产业投资报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君健提出了文化投融资的三个重点方向:一是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突破为行业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二是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重要趋势,以游戏开发、高质量影视制作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领域正吸引着大量投融资活动;三是文化产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相关项目的整合,不仅提升了项目的价值,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梁君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优势在于两大因素,一是区域内拥有成熟且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融资主体,二是大湾区作为文化创新的桥头堡,汇聚了大量内地与港澳的优质人才,并吸引了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在此落户,“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可以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亮点,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升级发展。”
此外,作为文化出海的重要节点,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国际传播与中华文化全球化,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国际化眼光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传统,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外的关联十分丰富,我特别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在与海外关联方面作出示范效应。”梁君健说。
广东文化产业规模大增速高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在会上发布了《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下称《报告》),对大湾区文化产业情况、优势、投资热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度解析。
这份由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体量庞大、增势显著,尤其新业态蓬勃发展。文化投融资也展现出极大活力,近5年大湾区文化产业融资总金额约528.2亿元。
《报告》显示,此外,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年均增速超过10%。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22483亿元,全国第一。全省坐拥1.08万家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占全国1/7。尤其深圳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破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8.5%。
其中,文化制造业营收占文化及相关产业整体营收将近一半,这同广东制造业基础占优密切相关。
据统计,广东生产了全国4/5的游戏游艺设备;广州游戏机产品占领全球20%的市场份额,全球1/4的动漫衍生品诞生于东莞。从细分产业看,广东影视、游戏、动漫、创意设计呈绝对优势,游戏产业营收规模占全国超八成,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动漫产值分别占全国1/4、1/5、1/3。
除规模庞大,广东文化产业还维持着高增速。2018至2022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20.7%,占全省GDP比重超5%,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文化“智”造最受青睐
“大湾区文化产业以其庞大的体量和持续增长的动力,成为全国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陶锋认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速与文化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边界不断被拓宽。
他提到,多领域互动交融推动文化产业向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推动大湾区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轨道。2023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1800亿元,5年时间内增长近6倍。
例如,腾讯联手敦煌研究院打造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在数字世界生动再现了藏经洞及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
金融投资资源富集是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另一底气。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亚洲乃至世界级金融中心雄踞于此,坐拥两大交易所,金融体量巨大、活跃度极高。2023年广东金融业增加值1.24万亿元,对经济贡献率达13.8%。自2019年至今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696件,估算总金额约528.2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融资高达95笔。
陶锋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产业生态,“在文化产业集群下诞生出的一批创新引进性企业、龙头性企业,它们串珠成链,茁壮成长,进一步为中小企业赋能提速”。
7只创新性文投基金重磅亮相
本次文投大会上,7只创新性文投基金集中发布成一大亮点。这些基金主要投向“文化+科技”相关领域,多数重点关注成长期优质企业和项目,基金存续期基本在7年及以上。
其中,粤科金融集团拟联合中文投资基金、省级资金、其他社会资本等,共同发起设立广东数字创意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筹),基金总规模20亿元,由粤科母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广东省粤科母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湋介绍,该基金将重点围绕网络文化、文化消费终端、文化产业及传播技术、文化装备等领域开展投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升级,打造文化科技新生态。
中科AIGC数智文创基金计划由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广州市科技创新母基金、广州市黄埔区引导基金母基金、阜博集团、凡拓数创等出资设立,总规模10亿元,分三期出资,广东中科科创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GP与管理人,拟投向文化+科技、文化+消费、文化+旅游、AI文化产业垂直类模型、AI产业链方向。
此次发布的基金群,重点聚焦“科技+文化”领域,具体包括大模型、先进制造、传播技术等细分赛道,多只基金明确重点关注成长期优质企业及项目,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从而打造千亿级别的文化产业集群。作为打造新型文化投融资平台,文投大会积极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引入金融活水,企业利用科技改造和金融助力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 专家圆桌
大湾区成文化出口“良港”
不少专家均提到,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内容创新是关键环节。中国出版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认为,以出版业为重要核心层的内容创作生产营业收入占比在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中居于首位,未来具有持久发展前景。
黄志坚认为,出版物凝聚了思想与感情、知识与文化、科技与经营等多重要素,能够与不同的产业交叉融合。他以改编自散文的热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为例表示:“出版人员对IP进行二次开发的全版运营模式日趋成熟,并衍生出新的业态和新的产品服务形式。”
而新的产品服务形式也反向促进出版业繁荣发展。2024年8月20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多平台同步上线后,因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术风格和剧情内容引发广泛关注。黄志坚在会上披露,《黑神话:悟空》带热英译版《西游记》海外销量,拉动英美等四国销量增长35%。
“但兼具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出版需要耐心资本的加持、战略资本的注入以及产业思维的陪伴。”黄志坚相信,粤港澳大湾区能以其地缘优势、市场环境、出版发展实力和资金资本实力,在出版与资本结合融合中,打造和形成华南出版高地,并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助力。
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正中结合紫荆文化集团成立三年多来的实践,分享了对文化出海的感受。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文化出海的良港,做好文化出海需要以市场商业的方式让世界成为文化秀场,并嫁接湾区技术优势,协同构筑湾区文化高地。
许正中表示,如何推进“湾区制造”走向“湾区创造”,让“世界工厂”变成“文化卖场”,紫荆文化集团在过去几年坚持用市场的方式、商业的手段在境外举办文化活动和演出展览,树立文化标杆、引领文化风尚、催生文化现象。据悉,去年紫荆文化集团旗下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在美国推出大型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票房大卖,吸引万余名观众进场观看。
此外,紫荆文化集团与美国百老汇联合制作音乐剧《音乐之声》,在香港巡演时应观众要求加演24场。许正中认为,大湾区产业门类齐全,制造实力突出,将湾区的文化资源嫁接技术优势,将会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产业协作,构筑湾区的文化高地。
数字科技技术为传统文化赋能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机遇。“数字化如何深度赋能文化产业”也成为与会专家广泛关注的议题。
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认为,数字化让媒体文化的表达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形态的产生紧密高效连接着文化产业的表达形态,企业的发展策略、竞争形态、商业模式和最后能形成的产业连接、媒体和商务及服务。
作为投资机构,红杉中国认为,未来潮流文化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我们看到挂在包上的小玩具或者小公仔,难以想象会有人花几百块上千块钱去买一个这样的小公仔挂在上面,这就是他的态度。”周逵认为,潮流也是一种文化,是当今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则提到,随着数字消费与文化产业融合加深,平台上的各类文化新业态繁荣发展,文化消费增速飞快。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团上文化行业消费订单同比增长26%以上。而从相关数据和趋势来看,大湾区文化产业消费独树一帜——大湾区平均城市GTV和订单量连续三年高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并且增幅更大。
“大湾区文化产业消费规模在全国来看不仅最大,而且增速最快。”王莆中注意到,今年1—10月大湾区文化消费订单量同比增长32%,在全国来看遥遥领先。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智库联盟成员单位研究专家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在会上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他介绍,2023年广东省文化产业营收超过2.2万亿元,其中核心领域营收超过1.3万亿元,增长了超过10%。据估算,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5%,文化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7,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李明充向记者表示,种种数据及趋势让他对发展文化产业更有信心,也更加笃定。
他表示,新的数字科技技术为传统文化赋能,“比如最近大家很关注李子柒,很多类似的博主通过新媒体短视频对非遗进行大力传播,包括一些游戏、微短剧等都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南方日报记者 王芳 蔡华锋 叶丹 见习记者 赵媛媛
统筹:毕嘉琪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