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年“活窖” 探寻汤沟舒雅浓香之源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这是浓香型白酒“老窖出好酒”的不二法则。窖池,对于名酒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位于北纬34度世界黄金酿酒带上的汤沟,是中国白酒酿造的天选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系纵横,湿热多雨,适宜高粱等酿酒原辅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和各类微生物的繁殖,而在适宜酿造美酒的自然环境之外,汤沟数目众多的明清老窖池和传承数百年的工艺,共同造就了“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美名。
不久前,“汤沟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入选了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入选前六批国家工业遗产的酒厂仅20余家,包括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五粮液窖池群及酿酒作坊、茅台酒酿酒作坊、青岛啤酒厂、绍兴鉴湖黄酒作坊等,汤沟也是江苏第三家入选国家工业遗产的酒厂。汤沟老窖池不仅映射了汤沟悠久的酿酒历史,更是汤沟酒高品质的有力支撑。
汤沟作为酿酒“天选地”,又增添了一项有力的证明。
实至名归 入选国家工业遗产
今年10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江苏仅有3处遗产上榜,其中包括位于连云港市灌南县的“汤沟窖池群及酿酒作坊”。
此处遗产的核心物项包含明代香泉井1口,六角香泉亭1座,鳖大汪1池,明代1621年窖池10个,清末窖池254个,1970年代窖池420个,1980年代窖池1512个……
“国家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工作始于2017年,截至目前,已经公布了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共有231项工业遗产上榜。
工业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工业遗产既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是我国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也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汤沟此次入选,入选数量稀缺的国家工业遗产,标志着汤沟酒业在国家工业发展历程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认可。
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中国白酒酿造技艺在汤沟代代传承,从未间断,千年可考的历史和四百年可品的味道,在时间的沉淀中凝成了不朽的传奇,获此殊荣,也是实至名归,汤沟既是白酒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民族工业的传承者与开拓者。
窖香幽雅 酒好还需窖池老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主要类型之一,其酿造工艺独特,窖香浓郁,香味协调,余味悠长。其中,窖池窖泥的质量对于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风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窖池使用年限的增长,老窖池中的窖泥得以驯化和繁衍出更多有益微生物,有助于粮食的发酵和白酒香气的提升,从而能够生产出更高品质的白酒。
窖龄越长的窖池,优质酒的出酒率就越高,优质浓香型白酒的生产,不仅要求有优良的原料和精湛的工艺,更需要有连续酿造历史的老窖池作为支撑。不过,持续酿造的老窖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其只能靠时间积累。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还需窖池老。汤沟坐拥400余年历史的天启窖池,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生不息的酿酒文化造就了“香而不艳、净而不寡、绵而不淡、甜而不腻”的独特风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正是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让汤沟酒在近年白酒普遍承压的环境下逆势成长:2023年汤沟酒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同比增长33.55%,顺利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既定任务目标,成为苏酒的一面旗帜。
随着科技的进步,汤沟酒窖香幽雅的秘密也有了科学诠释。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技术中心曾对汤沟酒的风味组分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显示,汤沟酒中挥发性组分391种。这些风味物质特征成就了汤沟酒饮后不渴、醇和的特点。而在挥发性组分中,酯类化合物多达111种,与茅台酒中鉴定出的酯类化合物数据接近。这些酯类化合物的组合正是构成汤沟酒窖香幽雅风格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
百里挑一 老窖佳酿获奖不断
在完成“三年翻一番、五年五十亿、十年一百亿”的第一个目标后,汤沟把目光看向了更长远的地方。
在此前的上海酒博会上,酒业专家曾表示,不间断酿造30年以上的老窖所形成的微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是浓香型名酒品质的核心支撑。然而,连续30年以上酿酒的老窖不足全国浓香型白酒窖池的1%。
老窖的稀缺与珍贵可见一斑。汤沟酒上溯先秦,中兴北宋,盛于明清,是我国享有盛誉的老牌历史文化名酒,是“三沟一河”成员。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汤沟酒业积淀了近4000口的老窖池,窖龄从四十年到四百年不等,其中,始于明清的数百口老窖池至今还在连续使用。
正是这样的老窖,历经百年光阴,凝练幽兰陈香,成就卓越品质。汤沟国藏清代窖池酒30荣获“2022年度青酌奖”“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金奖”,汤沟国藏G5荣获“2023年度青酌奖”“2023年度长三角名优食品”,汤沟国藏G6荣获全球首届“IFAAC 2023世界名酒年度大赛”白酒组金奖。
汤沟的发展,既得益于汤沟的酿酒天选地,更得益于对老窖池、老工艺、老味道的坚守、创新和传承。汤沟的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既看向过去,更看向未来。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