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各国既面临新的风险和考验,同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挑战新机遇,中国如何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在12月3日举办的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全球知名政治家、学者、业界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等嘉宾各抒己见,大家纷纷认为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全球需要积极拥抱中国为世界带来的新机遇,合作共赢携手建设一个更加光明繁荣的未来。
“点赞”开放中国
倾听全球共识
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步履不停、实招频出,受到与会嘉宾的“点赞”。
“中国在不断强调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不仅在讲,也一直在实践。”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表示,自由、包容等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显著特点。中国的多边主义是包容性的,这与全球化以及区域发展是一致的。
开放的中国,向更多国家敞开大门。11月30日起,中国正式开始对保加利亚等8个欧洲国家和日本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至此,去年以来,中国已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并将免签停留期间延长至30天。郑永年表示,单边开放是近几年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特征,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到中国。
在郑永年看来,不应该低估全球资本的能力,它们会进一步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全球化,尤其是不应该低估中国开放政策的力量、重塑全球贸易体系的力量。“当其他国家和地区做好准备的时候,中国就会去欢迎它们加入。”郑永年说。
世界渴望倾听中国、倾听共识。“读懂”意味着相互了解,首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认为,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必须要得到巩固,思想、技术都应该能够自由流通,营造一个开放的社会。
在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看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能在中国城市化中看到。他特别喜欢深圳,那里非常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世界顶尖的博物馆让他印象深刻。众所周知,大规模城市化是有挑战的,而中国人口众多,城市依然能很好地运行。中国的城市化创立起了一个范式,值得更多国家去学习。
“大湾区有着美好的愿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鲍勃·卡尔说,中国应该更多地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成功案例,比如把中国城市化作为一个案例面向全世界宣传,告诉大家:中国欢迎外国来投资。
谋求深层合作
期待更大“朋友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国“朋友圈”,期待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谋求新的合作。
“合作是了解中国的关键词。”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说,中国专注于自己的发展,造福于人民。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今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可以在这里见证。“我们应该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伙伴一道,在这条道路上相互支持。”伊夫·莱特姆说。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对外开放对任何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都很重要。”此次是加拿大西部基金会贸易和投资政策中心主任达德第一次来到广州,他表示“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一次很好的了解中国的机会,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许多机会,他十分期待进一步了解大湾区。
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全世界也期待中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启发性的全球倡议,我们相信这些倡议能够使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团结起来。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不仅是国家行为的结果,也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展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安德烈·贝斯特里茨基说。
安德烈·贝斯特里茨基表示,面对发展中的挑战,中国凭借其在经济、历史、人口和发展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中国选择坚持开放合作、多边主义,建设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中国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世界的发展道路。”巴基斯坦前总理沙希德·阿巴西认为,需要把世界看作一个全球共同体,全球各国有共同的未来,各国必须增进互信,视对方的发展为机遇而非挑战,互相视作伙伴而不是对手。
“在发展的道路上,让我们拥抱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并为建设一个更加光明繁荣的未来努力。”沙希德·阿巴西说。
看好中国市场
抢抓产业机遇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坎坷之路,中国持续为世界注入信心和动力。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处于深入重构期,与会嘉宾也希望与中国携手,抢抓未来产业新机遇。
“中国高水平开放,对推动全球的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表示,经济发展上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本身就是一个全球最大的贡献。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以新能源汽车、电商等为代表的消费能力不断凸显,不断迈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
庞大的中国市场备受重视,中国在新产业的布局也引发关注。会议期间,低空经济成为热议话题之一。
目前,中国在低空经济率先布局。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从全球来看,未来科技要想占领先机,要靠低空经济。”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蔡伟东表示,他们率先成立了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挂上“广东省低空服务中心”的牌子,要围绕飞起来、飞得稳、飞得好、飞得安全来布局。
“中国有最完整的工业基础,中国很多技术在很多领域领跑世界。”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姚洋说,他刚从澳大利亚回来,澳大利亚是绿色能源利用领域的领先国家,约40%电力来源于太阳能,而大多数的设备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给其他国家,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到高科技行业,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姚洋说。
“开放让世界更加美好!”黎巴嫩前总理哈桑·迪亚卜发现,中国电商的发展,让黎巴嫩的商品可以快速到达中国消费者手中,他期望中国能在黎巴嫩进一步加大投资,比如建设研发中心、卫星生产厂等,助力黎巴嫩成为中东的产业枢纽。
· 专家畅谈各领域新能源创新实践
探索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创新之路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
12月3日下午,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期间,“探索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创新之路”专题会议在广州举行。多位行业专家就“液态阳光”、绿碳绿氢、工业节能、“地球水未来”等话题探讨各领域新能源创新实践,探寻面向全球的中国新能源创新之路。
紧扣“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10年来,中国向全球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力促进全球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2023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中国能源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世界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创新的眼光探讨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创新之路。
会议现场,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研究员吴吟发言时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正积极顺应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新能源创新之路应该聚焦减排温室气体、系统性创新、要素协同创新、极致节能、农村光伏开发、全球共享等六个方面。
吴吟认为,新能源创新的第一性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手段实现减排更多的温室气体,找到能源“不可能三角”(即可靠性、生态性、经济性)的最优解。
吴吟提出:“新能源创新应该聚焦系统性的问题,创新不单纯是技术创新,更是系统创新,要求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当下,中国能源转型已在工业生产领域成效初显。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全年合计出口突破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锂电池产量占全球58%,支撑超过10万亿元的产业发展。
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紧扣“双碳”目标,拉开了中国能源体系跨入深刻变革关键期的历史帷幕。
能源本身也是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张建平作了题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的观点分享。
张建平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非常突出,节能减排措施从“十一五”期间提出,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层面引领,使各地区各行业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10余年的市场竞争、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放大,地方和企业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投入力度,尤其是VC和PE的投入,如今可以与IT领域的投入相提并论。”他说。
过去5年,张建平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战略研究,据相关数据和材料估算,这些国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上,所需资金高达10万亿美元以上。
张建平倡议:“未来,低碳绿色发展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双重支持,我们要发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综合优势,不光支持中国自身,也支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走向低碳绿色发展。”
· 精彩观点
全球勠力同心
实现合作互利
今天,站在历史巨变的门槛上,我们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对于这个转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必须勠力同心,实现合作互利,应对巨变带来的挑战。我们了解中国,我们了解中国的成就,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找不到中国的产品。
——巴基斯坦前总理沙希德·阿巴西
中国可能是过去50年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来捍卫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一起维护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的顺畅运行,并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姚洋
中国新能源发展,特别是重大的技术装备,走出了一条从跟随到并行,再到跨越的发展之路,一跃成为新能源制造和装机第一大国。中国新能源的真本事来自攻克了海上超大型抗台风风机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用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新质生产力跃升。坚定不移走清洁能源普惠全球的能源革命之路。
——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
纵观历史,能源技术的每一次跨越都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会对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对中国而言,能源技术革命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主要动力,要抓住机会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技术,支撑中国碳达峰的国际化事业,更好地惠及全球发展。
——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涛
一个现代钢铁企业往往需要协调19种能源介质的分配,从煤气到蒸汽,从电力到氧气,每一种介质都需要精准调度。我们开发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全厂能源的优化配置,显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我们要实现人与工业系统的和谐共生。那些现在看似是“敌人”的工业难题,其实是我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朋友”。通过智能化手段,我们可以化解这种对立,实现真正的人机协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
我们已经建立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纽带,我们与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签署了中美星球健康联合计划,同时在匈牙利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这些合作将为“地球水未来”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国际支持。“地球水未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为未来世代提供新一代的水资源解决方案,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推进水资源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俊国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傅鹏 吴冠霖 刘珊 周甫琦 郭苏莹 钟晓宇 黄楚旋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