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一场教师教育盛会在华南师范大学拉开帷幕。这就是“湾区教育论坛·第二届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优化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粤港澳三地以及其他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研人员、中小学校长名师等450多人参会,聚焦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议题,共同探讨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启动“湾区名师大讲堂”
助推湾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
在论坛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阳成伟介绍,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2022年专门设置教师教育学交叉学科博士点,2018年率先成立全国首家教师教育学部,开创教师培训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历史;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规划与管理能力建设4大领域,持续推动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南师范大学组团工作;充分发挥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优势,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连续6年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组织开展广东省“师德巡讲”系列等活动。特别是,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发展,华南师范大学今年先后设立首个香港教师研修及交流基地和澳门教学人员研修及交流基地,累计培训2000余名香港新教师,并启动了第一期香港“领航教师及校长培训计划”。
开幕式上,在全场代表的热烈掌声中,与会嘉宾一起登台,伸手轻触屏幕,点亮“湾区名师大讲堂”活动。设立“湾区名师大讲堂”,是一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活动机制创新,旨在汇聚湾区名师的智慧与经验,带头深入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涵养行知合一的新时代大先生,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伴随着启动仪式举行,首期“湾区名师大讲堂”活动拉开帷幕。来自粤港澳三地的20多位名师将围绕“为国育才——理想信念与育人智慧”“为人师表——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为学之道——躬耕态度与弘道追求”等主题讲述他们的教育故事和教育理念。
弘扬教育家精神
启动吴颖民教育基金评奖
如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
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颖民,在论坛上作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与教育绿色发展》的主旨报告。吴颖民指出,推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而绿色发展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实现基础教育的绿色发展,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绿色素养”。
为推动教育家精神的践行,作为湾区教育的一次“重磅行动”,本次论坛举行吴颖民教育基金奖项发布仪式,由吴颖民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广雅中学原党委书记叶丽琳宣布各奖项评奖事项。
据叶丽琳介绍,“砺儒奖”用于奖励在教师教育领域长期耕耘、取得创新且具有实践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屏山奖”用于奖励在基础教育领域获得优秀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表现优异、广受好评的中小学校(园)长和教师;“优秀师范生奖”则用于奖励华南师范大学在校优秀本科师范生以及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相关赛事或重大奖项中获奖的学生。同时,吴颖民基金还将设立学术交流类基金,支持举办面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学术活动,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山长讲坛”、粤港澳大湾区“山长学者”论坛、粤港澳大湾区行知教育论坛(学术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全球南方“山长论坛”、全球教师教育峰会等。
服务基础教育
让教师教育研究成果“扎根”
推动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是本次论坛的重要主旨之一。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让教师教育研究扎根基础教育实践,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一系列成果分享与学术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教授作题为《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贡献度》的主旨报告。“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对基础教育服务贡献度,成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与评价导向。”王红在报告中提出。为此,她和项目研究团队提出“对基础教育的服务贡献度”的概念,并构建了面向教师教育院校和机构的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初任教师从教胜任力的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师范教育对初任教师教育情怀的影响。
同样地,面对当前人口变动趋势,教师教育资源如何进行调整,也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胡咏梅教授带来题为《人口发展与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主旨报告。胡咏梅教授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我国面向2035年城区、镇区和乡村的义务教育教师需求数量与缺口情况进行预测。研究指出,根据学科均衡方案,在“十四五”末期、“十五五”及“十六五”时期,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需求将呈现缺口与冗余交替出现的复杂态势。为此,按学科均衡方案配置教师资源有助于缓解教师冗余问题。
此次论坛上,围绕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话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龙宝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晓强研究员也将分别作主旨报告,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也将对师范院校协同地方促进基础教育教师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发展教师教育“新质生产力”
“师能帮”AI测诊系统3.0发布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师教育如何应对?在论坛开幕式上,王红教授发布了华南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师能帮”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系统3.0版本。
“AI测诊系统3.0版本的发布,最大价值在于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教师教育‘新质生产力’。”王红强调。据介绍,这是全国首个GAI教师专属成长助手。通过与语言大模型结合,推出全新升级的“小帮”智能助手,突破性地解决了当前数字化教学评价中的多个痛点问题,在精度、深度和温度三个维度上实现了全面跃升。
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的孵化产品,该系统带来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备受瞩目,突破以往教育技术产品研发的单一“技术逻辑”,以“教育逻辑”为主导,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理论,基于“输出为本”教学范式,构建了原创性研发课堂教学能力指标模型,同时融合人工智能的情感识别等八大核心识别技术,实现多模态教学行为智能分析,为教学能力评价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基于自然语言的智能问答助手,可根据每位教师的独特特点,生成个性化、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改进建议与方案。
王红指出,研发团队为该系统取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师能帮”,通过AI赋能,可应用于教师自我诊断、教学研究、教师招聘、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等多种教育场景,既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也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大有助益,真正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利器”。
据了解,目前该AI测诊系统已经在广东省内中小学校以及参与华南师范大学协同提质项目的多所师范院校展开应用,相关学校代表也在论坛上进行交流,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大中小学如何构建智慧教研共同体等话题深入探讨。
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将通过多场主旨报告、平行论坛、成果发布、圆桌论坛等形式,为与会者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与创新,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优化提供宝贵经验,赋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