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记者从在广州南沙举行的“蚕丝蛋白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暨蚕窝产业集群成立仪式”上获悉,我国成功从蚕茧壳中分离出大分子丝胶蛋白干片、丝素短纤维和小分子蚕丝胶蛋白液,深加工后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有望形成蚕桑业新蓝海。当日,蚕窝产业集群正式揭牌并宣布落户广州南沙。
科技赋能传统,实现蚕丝蛋白利用的革命性升级
中国蚕桑产业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丝绸曾流通全球,造就了横跨亚非欧,辉煌数千年的“丝绸之路”。随着时代变迁,中国科学家近年从古老的蚕茧中找到创新发展的源泉。
研讨会上,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副院长蓝广芊教授介绍了基于仿生学原理创制自膨胀止血新材料、湿粘附功能材料、适用于难愈性创面的功能敷料等高性能丝素生物材料;并分享了蚕丝生物材料的产学研经验,为蚕桑生物质材料的高值化应用提供很好的借鉴。中国农业科学院桑蚕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所长谭安江研究员以家蚕绿色生物制造为题,分析了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阐述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家蚕生产特殊蚕丝蛋白、改良家蚕食性抗性性状、培育特色蚕品种素材等新进展。
中科国思生物科技研究(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国思”)蚕窝产品发明人邵辉表示,中科国思运用新科技从蚕茧壳中分离出大分子丝胶蛋白干片、丝素短纤维和小分子蚕丝胶蛋白液,可应用于新材料、化妆品与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大分子蚕丝胶蛋白干片为原料,成功研制出“蚕窝”产品。
产业集群引领,促进蚕桑综合效益提升
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今年1-8月,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为9.38亿美元,仅为丝绸出口高峰年值的三分之一。因此只有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深度融合,桑蚕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才可以在市场上大幅提升。
出席会议的古巴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执行主席李龙分析说,蚕丝蛋白富含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等,蚕窝的产业化开发为蚕丝蛋白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燕窝现在全球市场每年有超过3000亿元的销售额,蚕窝则刚刚兴起。若以蚕茧为原料开发出蚕窝产品,有望开辟出一个蚕桑产业新蓝海。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指出,国家现在提倡大食物观,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以营养健康导向,加快我国食物系统转型升级。我国解决了“显性饥饿”的问题之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造成的“隐性饥饿”问题越来越突出,超重肥胖、高血压等慢病呈现高发态势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构成潜在威胁。蚕丝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蚕窝产业的发展对于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陈萌山主任还提出加强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加强产业链整合和协同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等指导性建议。
链主企业带动,蚕窝产品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当日会上,由国家桑蚕丝绸科研机构、丝绸品牌企业、桑蚕主产地区代表、商村会及企业代表等组成的蚕窝产业集群正式揭牌成立,并宣布落户南沙。国内桑蚕主产区石泉县、富平高新区、宁南县、高县、魏县、祥云县、沭阳县的政府部门及企业代表与产业集群签订协作协议,港澳地区和马来西亚的代理商也出席仪式。
据中科国思负责人介绍,集群会引导全国各地的蚕桑主产区加工出蚕窝的初级原料,然后会将初级原料集中运到南沙进行深加工,销售总公司设在南沙,依托南沙港口销往全球市场,预计用两三年时间,蚕窝产品的年销售规模会达到千亿级,五至十年会带动形成一个万亿级的桑蚕产业集群。
南沙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洁红表示,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发展蓬勃,将努力探索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以“小蚕窝”推动大产业,打造更多的桑蚕品牌和优质农产品,为新时期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南沙力量”。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通讯员 苗苗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