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鲁时空

内河船舶的“新新之路”,从济宁一家船业谈起

发布时间:2024-12-09 15:52:39

近两年来,山东济宁出现了一种新的“量变”引发“质变”的经济现象:因为发展条件“量”的聚集,而发生产业“质”变。

济宁经济发展条件的“量变”,是指京杭大运河重新焕发青春、工业配套能力增强等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在聚集;“质变”,则是指新的产业链条在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提质。

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是国内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项目,首创内河船舶标准化生产新模式,建设形成集产业化集成、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应用等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成为管窥济宁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样板性项目。

数据显示,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于2022年10月开工建设,2024年8月建成投产,总规划占地约1757亩,总投资约50.3亿元,设计具备年建造1000—5000吨级内河船舶400艘,修理改装船舶100艘的生产能力,仅一期项目建成后就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

顺着运河思考,成为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的发展缘起。济宁内河通航里程约1100公里,约占山东省内河航道里程的70%,依托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济宁聚力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以梁山港快速发展为标志,济宁港口群的崛起,为港产城协调发展带来契机,“运河发展带”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开工建设新能源船舶修造基地,形成临港产业格局,推动港口业务向物流、金融、贸易等板块延伸发展。

“新能源船舶制造的发展过程是水到渠成,‘水’就是京杭大运河。公司以煤炭起家,有煤炭销售的需求就需要成立贸易公司,有了贸易公司就可以既卖自己的煤也卖天下煤,于是运输公司——中交润杨运输公司成立了。”济宁新能船业党支部副书记徐颖接受大众新闻采访时介绍,“运输公司开始是老式船,船架子安一个柴油发动机就跑,我们想提高船的质量,就需要建立船厂造新船,建新能源船舶;从保护运河生态、保护工人健康角度考虑,船舶是智能化、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正好适应了内河航运大发展的需求;济宁工业底子厚实,配套能力也很强,我们不但自己发展了起来,而且成为‘链长’式龙头企业,带动了一长串产业的发展。”

济宁新能源船舶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拓宽了我们的发展视野。

我们常说的“量变”引发“质变”,往往是同一性质的量叠加之后发生质变,例如“铁杵成针”。而济宁新能源船舶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到“质变”,和其相比有所不同,其“量变”是经济条件发生变化,而且是“不同质”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多方面的。

一是京杭大运河等内河航运是船舶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在济宁,通过梁山港等港口,沿运河可以抵达华东、华中,甚至直入长江到达武汉、重庆,辐射江浙沪、鄂渝湘,成为连接西部煤产地和长江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港口物流枢纽,这为水运企业和船舶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企业建设在运河边,对运河的深度、宽度、水温等了如指掌,对运河运输需要什么型号的船舶,成竹在胸,可以因“河”制宜批量生产。

二是山东工业制造基础雄厚,为船舶制造提供了良好条件。山东工业制造门类齐全,实力雄厚,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近年来,济宁市开始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拥有煤炭开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本可以就近解决相关配套问题。

三是政策发展环境比较好。2022年以来,国家、省、市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新能源内河船舶产业发展,全面推动内河船舶绿色化,标准化转型。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济宁运河航运发达,新能源船舶作为济宁地方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

“质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自己纵向比,产品升级换代。和过去落后的“船架+柴油机”的老运输船相比,新能源船舶制造全面升级换代。新能船业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船型、新标准、新模式,推动船舶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制造,建造大型化、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内河船舶,引领内河船舶制造“数智化变革”。联合车间共有七条产线,原本需要400余名员工紧密协作,在智能化升级后仅需100名技能人才即可高效运转,可实现年加工钢材量10.8万吨。新能船业实现新能源动力、低阻力、船机桨匹配、船体结构轻量化等4项技术突破,同步推出4型电动、集散两用、清洁能源船型研发制造,与采用柴油机的常规船舶相比,节能程度可达到绿色船舶-3(国内最高),船舶机舱自动化程度达到国内内河船舶最高等级。

其次是从点到链再到面,带起一大串产业,打造全国内河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船舶制造基地。依托山东港口、贸易、航运、制造、金融、信息等资源优势,吸引船舶动力集成、配套件加工、甲板机械制造等产业向智能船厂集聚,打造研发、设计、建造、配套、运营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集群。在LNG动力船舶配套产业方面,与业内领先的LNG装备制造及服务商中集安瑞科成立合资公司,研发内河LNG动力系统总成方案,在LNG船罐、安保控制系统、船用气体机和发电机等LNG动力船舶核心领域掌握业内先进技术。在电池动力配套产业方面,与宁德时代合资设立山东融汇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加快电池动力内河船舶研发应用。目前已下水的67.6米纯电动多用途运输船,实现集装箱式移动电源、一体化高压大功率直流充电系统、直流综合变频驱动系统、充换电站智能管理云平台等核心技术装备业内领先。在船体建造配套产业方面,依托山东制造企业集聚优势,培育智慧新钢、港航金属材料、东岳汽车、迈斯波尔、奔腾漆业、艾坦姆流体、艾坦姆合金等企业,实现钢材等原材料批量化采购模式,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配套优势企业。

“时来天地皆同力”,2024年8月22日,济宁新能源船舶实现首制新能源智能船舶顺利吉水,截至目前,已先后开工新能源船舶40条、下水舾装7条、交付1条(首制80米LNG加注兼加油趸船)。与紫金矿业和法国达飞等大型国际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产业上体现为升级换代,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济宁新能源船舶,就是一个站在过去积累的“肩膀”上而谋发展的生动案例。过去我们常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崛起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基础交通四通八达,有了更高的“肩膀”、更好的发展条件,视野也变得广阔,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台阶上重新思考,谋发展。

济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为全国全省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但也导致济宁产业结构偏重。从挖煤到运煤,从运煤开始思考建设港口以及运煤的船,从运煤的船到造船,从造自己需要的船到造全国内河航运需要的船,一步一思考,一步一提升,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业给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示范。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高峰)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