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10时,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海关支持服务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邓鸿主持,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拱北海关副关长杨海、江门海关副关长詹水旭介绍广东省内海关支持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相关措施和成效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999-2023年,广东与澳门进出口累计3072.9亿元
张柯: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粤澳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25年来,伴随两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双方贸易量增质提。据海关统计,1999-2023年,广东与澳门进出口累计3072.9亿元,年均增长5.9%。今年前10个月,粤澳贸易延续向好态势,进出口达158.8亿元,已超去年全年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25.7%。其中,广东对澳门出口156.4亿元,进出口、出口增速均快于同期广东整体水平。
长期以来,海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推动惠澳政策落实落地,为支持服务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力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三年来,海关以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为主线,深化制度型开放,立足横琴特殊监管体制,创新分类、风险、信用、协同、智慧“五维一体”监管模式,打造分线管理海关监管制度样板间。今年3月分线管理实施以来,横琴合作区对澳门地区进出口规模达7.5亿元,增长32.8%,产业融合不断加速,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
二是聚焦改革合作,助力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广东省内海关与澳门海关紧密协作、共同努力,在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在提高监管服务水平方面,创新监管政策和制度,提升人、车、货通关效率。横琴口岸全国首创“粤澳联合一站式”查验,实现“一次排队、一次采集、一次放行”。“跨境一锁”项目升级为粤港澳海关“三地一锁”计划,港澳段实现直接连通。目前已覆盖内地74个和澳门4个清关点,合计联通广东、湖南、福建共19个城市,实现企业“一锁”便利通三地。粤澳货物“一单两报”服务功能,实现了企业“一次数据录入、两地数据共享,一次货物申报、两次通关共用”,通关成本进一步降低,大湾区跨境要素流动加快。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与澳门签署合作文件15份,涵盖两地通关、卫生检疫、食品安全、动植物检疫、技术合作等五大领域,一系列标志性合作成果落地见效。例如,双方共同推进《关于输内地澳门制造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安排》等相关措施,为输内地澳门制造食品搭建“一码通”溯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助推澳门特色食品开拓内地市场;拱北海关与澳门卫生局联合首创“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旅客卫生检疫模式,在环澳口岸复制推广,大幅提升旅客通关便利化水平。深化内地与澳门“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加大对澳资企业的信用培育力度,落实互认的便利措施,目前内地已有239家AEO企业享受到互认便利。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粤澳海关多年来始终保持顺畅的执法合作机制,合作深度、广度、力度不断拓展。2019年起,粤港、粤澳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更新为粤港澳三地海关合作,定期开展针对重点口岸、重点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有效地遏制了地区内跨境侵权活动。
三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澳门市场的鲜活产品80%由内地供应,25年来海关监管供应澳门鲜活产品超过470万吨。供澳冰鲜水产品“三联三同”监管模式已向全省范围内扩大推广,更好满足澳门居民优质、多元的食品需求,保障澳门“菜篮子”安全稳定供应。在横琴设立“新家园”便捷通道,支持澳门居民携带涵盖生活所需的7大类300余种动植物产品畅顺通关,切实提升了澳门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下一步,海关将围绕中央重大改革部署,锚定横琴合作区建设目标任务,继续深入落实党中央惠澳政策,完善海关守护国门安全机制,优化海关促进开放发展措施,竭尽所能服务支持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书写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崭新篇章。
问:3月1日横琴粤澳合作区分线管理正式实施,目前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目前通关情况如何?下一步重点是什么?
杨海:今年3月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分线管理政策正式实施。9个多月来,横琴合作区“一线”“二线”运行平稳顺畅,各项政策红利稳步释放。截至10月底,海关在“一线”横琴口岸验放进出境旅客近1500万人次,监管进出境车辆超160万辆次,约165万人次进境旅客经“新家园便捷通道”快速通关;在“二线”监管验放出区车辆超1269万辆次。10月3日,“一线”进出境旅客数量突破10.3万人次,“二线”通道出区车辆数量突破6.6万辆次,“一线”“二线”均创单日历史新高。人、车、货物通关效能持续提升,各类要素流动更加高效,服务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更便利,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为落实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关于“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分线管理政策,海关坚持“一站式监管、一二线联动、一码通溯源、一体化管控”理念,构建分类、风险、信用、协同、智慧“五维一体”监管模式,力促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落实海关总署20项支持措施,推行41项创新举措,出台10项服务会展业发展措施,集聚海关创新成果,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一线”,拱北海关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创新实施15个跨境合作机制,涵盖通关监管、卫生检疫、农食产品安全监管、工业品合格评定等方面,服务琴澳一体化发展。人员方面,实施卫生检疫“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将原有“两次检查”简化为“一次检查”。车辆方面,全国首创客货车“粤澳联合一站式”通关模式,海关环节相较之前提速40%。货物方面,粤澳共享共用大型集装箱/车辆检查设备图像信息,深化核辐射监测协作,实现“一次机检”通关;创新货物简化申报,要素最大压缩60%,通关效率更高。物品方面,全国首创允许澳门居民携带相关动植物产品通关政策,便利携带7大类产品如水果、鲜切花等畅顺通关,目前已有3452名澳门居民登记携带超6436批相关动植物产品入区,琴澳民心相融、横琴“新家园”的获得感更强了。
在区内,拱北海关用好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推动建立“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健全免税主体、加工增值货物“微小加工或者处理”关地联合审核机制,推行顺势监管,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最大化激发区域发展活力。目前,横琴合作区内,澳资经营主体超6500家、海关备案企业1998家,100家企事业单位获免税进口主体资格,免、保、退税业务有序开展,力促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以及现代金融产业“四新”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在“二线”,拱北海关突出精准、高效、协同,服务更好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突出分类监管,推行主体、货物、物品、交通工具、通道分类管理,在进、出区上进行差别化制度设计,出区方向管住涉税货物物品,入区方向退税货物报关享惠,对横琴与内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之间流通货物、物品不实施监管,最大化便利要素流动。创新智慧验放,研发通道验放算法、优化放行机制,“二线”通行效率较分线管理实施前大幅提升。深化关地协同,常态化实施“关地5人小组”机制,健全交通组织、应急处突等联合处置,确保通关平稳顺畅。
下一步,海关将继续认真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聚焦第二阶段发展平稳开局,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探索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跨境合作,丰富拓展创新集成的海关分线管理体系,量体裁衣服务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转化分线管理制度优势,助力横琴合作区打造“一国两制”实践新示范。
问:粤澳贸易量增质提,请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否详细介绍一下?
张柯:25年来,随着澳门更多地参与内地各领域的发展建设,广东与澳门双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贸易方式更加优化。企业自主权更大、贸易增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已成为最主要贸易方式。今年前10个月,广东对澳门一般贸易进出口126.4亿元,快速增长30.3%,占粤澳贸易总值的79.6%,比重较1999年提升52.3个百分点。
二是贸易主体更具活力。今年前10个月,广东各类贸易主体对澳门进出口均保持增长。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71.3亿元,大幅增长59.5%,占粤澳贸易总值的44.9%,比重较1999年提升28.3个百分点。
三是进出口商品更加丰富多样。1999年,广东对澳门进出口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上,贸易商品集中度高,结构较为单一。其中,广东对澳门出口纺织服装占广东对澳门出口总值的55.2%,进口占比更是达到83.2%。
随着粤澳经贸的全面深入合作发展,双方贸易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种类更加丰富。出口方面,机电产品取代纺织服装成为最主要出口商品。今年前10个月,广东对澳门出口机电产品36.2亿元,占比从1999年的9.6%提升至23.2%;出口农产品22.1亿元,占比提升1.4个百分点;出口纺织服装、家具、箱包等6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12.9亿元,占比下降至8.3%。进口方面,广东自澳门进口更多民生消费类商品,进口食品烟酒类商品占45.4%,纺织服装占比下降至11.7%。杏仁饼、蛋黄卷、凤梨酥等澳门特色糕点广受内地消费者喜爱,今年前10个月,进口特色糕点合计67.3吨,同比增加99.1%。
问:我们知道港珠澳大桥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对助力大湾区高水平开放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大桥已经开通6年了,请拱北海关介绍一下口岸的运行情况。
杨海: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拱北海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管好大桥”的殷殷重托,全力推动大桥口岸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规则机制对接“软联通”不断迈进,促进通行更加安全便利。截至目前,海关累计验放经大桥口岸进出境车辆超1282万辆次,进出口货物总值累计9634亿元。港珠澳大桥呈现人、车、货“三向齐增”良好态势,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
这6年多来,海关不断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持续提升“两步申报”“绿色关锁”等便利化措施效益,继粤港、粤澳相继实施“跨境一锁”计划后,又于2024年在港珠澳大桥启动粤港澳“三地一锁计划”。粤港澳三地海关通过应用电子锁及全球定位系统对该计划下的货物进行实时监控,以减少货物在三地清关点被海关重复检查的情况,提升物流速度。“三地一锁计划”的首批货物已于2024年3月8日由香港出发,经港珠澳大桥及大桥澳门口岸跨境货物转运站,直接运抵澳门的清关点。此外,拱北海关还在大桥口岸出境旅检环节率先实施海关与安检“一机双屏、一次过检”联合检查模式,通过资源及图像共享,实现行李物品机检效率提升50%。
在培育新业态方面,拱北海关充分发挥大桥经贸新通道作用,积极服务跨境电商一般出口和企业对企业出口商品经大桥口岸出境,建立跨境电商一般出口企业分级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通关监管,支持电商企业利用大桥打通对接香港、澳门国际机场“出海”新路径。2024年前10个月,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经大桥口岸出口跨境电商商品货值420.3亿元,在全国口岸中排名前列。目前,拱北关区已经有多家全国头部跨境电商企业落地开展业务,逐渐形成了以大桥口岸为起点的贸易辐射路线,出口目的地涵盖138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海关力推区域合作,支持大桥口岸探索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海保税区、高栏港区、珠海机场以及中山保税物流中心联动对接,对接港澳机场,接驳香港葵涌码头,实现“空港—陆路—海港”区域联动,积极支持地方加快建设大桥经贸新通道,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助力国货顺畅“卖全球”。今年前10个月,经大桥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1856.7亿元,同比增长10%。
问:我们都知道江门与澳门地缘相近,供应澳门地区的食材种类繁多,请问江门海关是如何保障供澳门地区食材安全稳定的?
詹水旭:江门和澳门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澳门民间有句俗语:“每三个澳门人就有一人来自江门”,道出了江澳两地人民浓浓血脉亲情。澳门回归以来,江澳在产业合作、文旅交流、民生互动等方面联系更加紧密。从外贸数据来看,25年来,江门市对澳门累计进出口总值达120.4亿元,年平均增长4.7%。
多年来,江门海关始终把保障供澳食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更好发挥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海鲜铺子”作用,保障和丰富澳门同胞的餐桌供应。
在发挥“菜篮子”作用方面,江门海关不断优化检疫监管体系,实施日常监管、疫病监测、药残监控、出口前监装“四位一体”质量管理,保障供澳活猪质优量稳。强化对养殖场环境、防疫、饲料和用药的监控,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供澳冰鲜禽肉的安全稳定。近年,通过数据分析关注到,澳门对活猪需求增长幅度较大,江门海关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多次深入注册饲养殖场调研,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克服人手紧缺、饲养场偏远、夜间监装等实际困难,严格落实批批现场监装的工作要求,最高峰时,江门海关监管供澳活猪在全国占比达57%。今年前10个月,江门市共向澳门供应活猪1.6万头,同比增长12.8%;供应蔬菜及食用菌53.6万元,同比增长8.6%。
在发挥“米袋子”作用方面,江门海关强化供澳食品全链条监管,加强源头管控和后续核查,帮助企业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严控加工过程的污染风险,保障了面包、糕点、面食等安全稳定供应。今年前10个月,江门市向澳门供应面包、糕点、饼干等累计261.9吨,货值986万元;供应通心粉、面条、汤团、馄饨、饺子等856.8吨,货值1362.4万元。
在发挥“海鲜铺子”作用方面,江门海关支持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项目建设,推动养殖场扩容增量、规范养殖,发挥鲜活易腐农食产品查检绿色通道作用,健全“优先申报、优先查验、优先检测、快速出证”机制,保障冰鲜鱼虾蟹等水产品抢“鲜”供应。2024年7月,江门海关主动走访生产企业,指导企业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全程跟踪解决企业通关时效、产品出口、技贸措施等方面问题,推动江门养殖的水晶鲷鱼首次供应澳门。2024年前10个月,江门市向澳门供应水产品累计91.5吨,货值41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63.3%和214.2%。
问:“澳车北上”实施了将近两年了,请杨关长详细介绍一下效果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措施提升通关效率?
杨海:“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其中,“澳车北上”政策是去年1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的,到今年10月,完成备案的澳门私家车已经有34214辆,海关累计监管验放超238万辆次,整体呈现车辆数量不断攀升、高峰时段高度集中等特点。平日,在大桥口岸就能看到许多澳门机动车通关往返,每逢周末、节假日,口岸通行的单牌车更是川流不息,他们有的是探亲访友,但更多的是“家庭游”。在大桥口岸通关的澳门单牌车占通关总量的近五成,其中,今年10月,单月突破13.48万辆次。
在便利车主方面,“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制定之初,海关就积极参与研究,推动实施车辆免担保优惠措施,对符合条件入境的港澳机动车,车主无需再向海关提供担保,有效降低港澳居民的申办成本,更加方便港澳居民驾车进入广东。在备案环节,海关实现全程无纸化、网上办理,最大程度简化备案手续。
“办得快”的同时,海关也全力保障单牌车“通得快”。通过强化科技赋能,以智慧监管提升通关效率。例如,通过运用全国海关首个客车智能审图系统,单辆车辆完成过机后,最快在3秒内可完成审图异常提示。通过“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确保“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
在节假日等车流高峰时段,海关提前优化车道分流动线,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针对客车车流高峰提前预警,动态调整监管人力部署,全力保障高峰时期海关环节的快速验放。此外,海关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小客车通关效率提升项目升级改造。今年9月29日,口岸出境方向具备小客车验放条件的通道由22条增至35条,海关与口岸联检单位的“一站式放行”模式从此前的串联升级为并联,海关验放效率提升约50%,口岸通关高峰期出境应急验放能力可达每小时1500辆次,比“澳车北上”政策实施初期每小时约400辆次,增长2.75倍。下一步,海关将继续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入境小客车效率提升项目改造,持续提升口岸客车通关能力。
问:我们知道,拱北口岸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开展了很多创新。刚才主发布人有提到“三联三同”的机制,请拱北海关介绍一下这个监管模式具体的实施情况。
杨海:“三联三同”监管模式是拱北海关于去年1月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优化供澳冰鲜水产品通关的改革创新。目前,每天经拱北口岸输送澳门的鲜活产品约400余吨,占到澳门市场的八成以上,产品品类包括蔬菜、水果、水产品、活畜、蛋奶、冰鲜肉等六大类,货源涵盖多个省份。其中,内地供澳门冰鲜水产品100%来源于拱北关区企业,一直存在批次多、品种杂、通关时效要求高等特点。
针对这些需求,拱北海关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服务澳门民生,加强与澳门市政署等方面合作,2023年1月起创新推出供澳冰鲜水产品“三联三同”监管模式。海关紧密与企业联通,加强与地方联动,深化与澳门食品安全合作,将出口环节监督抽检作业,前移至原料养殖和生产加工过程,以同一企业、同一批原料、同一生产线生产的产品作为批次监管单元,综合企业核查、风险监测等生产全过程多项要素,实施综合评定,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快速验放。目前,该模式已推广到全省,产品范围拓展至冰鲜及冷冻水产品,并纳入智慧海关相关业务应用场景建设,进一步拓展业务改革成效。自新模式实施以来,企业出口申报前监管申请批次减少99%,海关查检作业时效提升近58%,已惠及9家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5000余吨冰鲜水产品供澳门。
“三联三同”监管模式,是在海关总署领导下,在广东分署大力支持下,拱北海关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化与澳门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业务改革的创新成果之一。目前拱北海关已与澳门相关部门签署合作文件15份,合作协议分别涉及澳门海关、澳门市政署、澳门卫生局等多个部门,覆盖口岸通关、卫生检疫、食品安全、动植物检疫、技术合作等5大领域,目的在于全力推动各类跨境便利化措施落地,保障两地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动植物安全和产品安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在优化供澳鲜活农食产品监管模式方面,拱北海关还创新实施供澳食用水生动物“检疫前推,合作监管”、供澳水果“企业集中申报+海关安全风险监测+属地、口岸海关协同监管”、供澳蔬菜“属地综合评定、口岸集中申报”监管模式等等。同时,为了保障供澳绿色“生命线”高效顺畅,拱北海关持续优化通关流程,量身定制通关模式,实施“绿色通道”、24小时预约报关等便利措施,在口岸环节推进检疫查验即到即检、即验即放。
根据市场预测,12月份到春节期间,供澳的鲜活产品会有一定增长,海关将与企业、与其他相关部门一道,携手澳门方面,保障好澳门居民“菜篮子”安全稳定供应,为服务澳门民生竭尽全力做好工作。
问:江门是著名的侨乡,港澳投资企业较多。请问江门海关有什么具体措施支持澳资澳企在江门做强做大?
詹水旭:截至2023年年底,江门市澳资企业累计1341家,投资总额44.99亿美元,涵盖五金家电、电子机电、食品制造、环保产业、纺织服装等制造业领域。在服务澳资澳企方面,江门海关主要有三方面做法:
一是持续提升通关效率。近年来,江门海关聚焦“管得住、放得开、效率高、成本低”精准发力,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积极开展“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便利通关模式改革,推动“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创新物流监管模式覆盖江门全部符合条件的港口,精简优化通关流程和环节,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持续巩固进出口通关效率,其中对澳门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保持在0.3小时以内。
二是推动江门口岸跨境物流便利化。江门的港口受航道水深、桥梁限高等因素影响,大型货轮无法直接驶入,货物需通过驳船转关运至深圳、广州等大港口装船。企业需在江门和口岸海关分别办理转关手续,增加了企业物流和时间成本。为此,江门海关积极推动“组合港(一港通)”模式落地实施。目前,已累计开通江门高新-广州南沙、深圳蛇口、深圳盐田;江门高沙-深圳盐田、广州南沙;江门新会-深圳盐田共计6条航线,真正实现了进出口货物“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大降低了江澳贸易物流成本,也增强了江门澳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强化培育认证提振澳资澳企信心。江门海关积极强化“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加大对澳资AEO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发挥企业协调员机制作用,在政策享惠、转型升级等方面予以指导,助力企业提档升级。2023年,江门海关帮助江门一家“老牌”澳资不锈钢餐厨具AEO企业成功获得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今年其不锈钢餐厨具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0.5%。
问:环澳口岸旅客通关量屡创新高,请问拱北海关如何提升通关效能,解决旅客快速便捷的通关需求?
杨海:拱北关区的环澳口岸多达7个,包括了全国最大旅客通关量的拱北口岸、唯一陆桥连接港澳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以及首创分线管理监管制度样板间的横琴口岸,人员往来密切。2023年,拱北关区各口岸的进出境人员总数高达1.65亿人次,在全国各直属海关中位于第一。为营造更加高效顺畅安全的通关环境,实现“无感通关、智能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目标,拱北海关以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为抓手,正在大力推进“智慧旅检”建设。例如,在横琴、大桥、青茂口岸出境旅检现场实施了海关、安检“一机双屏、一次过检”联合检查模式,出境方向仅设置一道行李物品机检环节,将海关、安检机检环节高效整合、图像共享,行李物品机检效率提升50%,大大便利了旅客通行。近期,有很多游客朋友们感受到海关智能通关新体验后,纷纷点赞。
又例如,连接珠海与澳门最繁忙的拱北口岸,2024年1-10月进出境人员已超9000万人次,日均超30万人次,形象地说,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规模的人口流动。如此大的旅客量,对便捷通关提出了更高需求,拱北海关通过创新CT行李机、毫米波等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开发行邮物品资料库、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推广行李物品电子申报,升级优化监控指挥平台,持续提升现场监管效能,全力保障旅客高效、顺畅、安全通关。
下一步,拱北海关将聚焦流程优化、信息互通、系统集成,着力加快“智慧旅检”建设进度,全力推动拱北海关从旅检大关向业务强关转变、从陆路大关向口岸智关转变。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婕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