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校家社如何协同?这场劳动教育论坛给出答案

发布时间:2024-12-11 16:02:47

岁末的岭南,暖意融融,一场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劳动教育论坛,引发教育人关注的目光。

12月7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与佛山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化推进劳动教育校家社协同”学术研讨暨佛山现场会,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举行,来自广东省内外的高校学者、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专家、中小学校长近400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校家社协同,建设劳动教育新生态。

行政推动,打造劳动教育“南方高地”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具有树德、增质、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近年来,广东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实践创新,注重宣传引导,积极探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工作机制、课程实施、主题活动、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举措。下一步,省教育厅将完善机制、强化统筹、创新形式,从课程、实践、评价等要素着手,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综合着力,不断完善具有广东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佛山市是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此次研讨会在此举行,让与会代表充分感受到佛山市劳动教育的显著成效与鲜明特色,一系列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正着力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匹配的一流劳动教育,为佛山五好教育新形态助力。”佛山市教育局三级调研员陈赞虎表示。陈赞虎介绍,目前佛山市741所中小学校开设每周不小于一小时的劳动教育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全市各区各校结合文化传承、文旅融创、特色小镇、智慧农业、美丽乡村、文明实践等项目载体,以灵活多元的方式开展劳动实践,形成行业特点、地域特色。

“多年来,教育一直是南海区的一张名片,我们正坚持推进素质教育‘三个一’行动,即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项文体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个学校社团、让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能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最后这一点主要是指劳动教育。”南海区教育局副局长田树民表示。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化推进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可谓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副镇长刘宇君致辞指出,“目前我们已建成22个劳动教育示范学院,在校内外开拓近100亩劳动教育场地,在全镇推出4条以劳动教育为主的研学路线,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教授指出,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号召,先行先试,2021年11月成立了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服务全省劳动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引擎式学术机构,旨在联合国内高校、教育行政机构、中小学校、行业机构及企业,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打造劳动教育“南方高地”。

为进一步指导狮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狮山镇政府特别聘请王红教授为狮山镇教师发展首席顾问,希望借此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劳动教育教学范式的创新与实践。

专家引领,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让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同向,共建共享,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协同?与会专家展开深入探讨。

“劳动教育最理想的样态,一定是校家社之间实现协同。”王红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她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育魂工程”。“这里的‘魂’,是指人性的完善发展,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劳动教育是我们的‘底色工程’,是能够塑造完整人格、培育人的高贵灵魂,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从这一点来说,劳动教育应该作为教育目的本身,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劳育劳’。”

在基于大数据调研,系统分析了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后,王红教授指出,校家社协同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她提出5点主张: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强化“以劳育人”的认识,提升劳动教育主体的认知和参与度;二是秉持“大课程观”,以融合课程理念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三是坚持“全员育人”,以校家社多元参与解决劳动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四是实施数智赋能,以数字化、一体化推进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五是主张“全时空育人”,以创新机制盘活在地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劳动教育“教联体”。

“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在题为《辛劳的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亮底色》的主旨报告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杭州富春第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章振乐态度鲜明地说。

章振乐指出,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引领价值,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理解“为了劳动的教育”和“为了教育的劳动”的相互关系。“学生能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能不能实现生活自理,这是劳动教育的一块试金石。劳动教育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章振乐说。谈到理想中的劳动教育,章振乐憧憬说:“我们希望打造的劳动教育,就是当学生在课堂里听课、写作业感觉累了,可以到农场拔草、摘黄瓜,在农场里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劳动累了再回教室看书写字、画画、唱歌。这是教育本来的样子。”

在主旨报告《构建劳动教育校家社责任链条》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研究所所长王晓燕提出,“当前亟须构建共育责任链条,发挥最佳育人作用,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王晓燕提出4点建议:一是整合贯通资源,打造全时空劳动教育资源矩阵;二是强化内涵建设,构建全场域劳动教育课程集群;三是推进扩容提质,培育全链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四是进一步固化凝练成果,完善全要素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实践创新,推动校家社协同的劳动教育智慧

落实以劳育人,推进校家社协同,离不开一线教育者的实践创新与智慧创造。研讨会上,来自佛山、珠海、广州等的教育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典型经验。

“劳动教育是点亮孩子未来很重要、很有效的一个手段。”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梁刚慧说。作为全国百强镇之首,近年来狮山镇着力构建“四全融合”的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我们通过全域融合,把劳动教育的校内、校外场所都融合起来,实现劳动教育场域一体化;通过全学科融合,开发劳动教育特色的跨学科课程,让劳动教育元素融合学校各个学科;通过全员融合,让学校里所有老师、家长、校外专家等都参与劳动教育过程;同时,我们开发了一至九年级的劳动教育读本,内容涵盖学生参与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梁刚慧介绍。

“我们通过劳动评价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让劳动教育更美好。”珠海市金湾区虹晖小学校长李彩芳说。多年前,李彩芳家访发现,学校里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连用药说明书都不会看,孩子更是劳动能力匮乏。“我们从这样的现实出发,让劳动教育给孩子真实的成长力量。”李彩芳说。为此,学校开发了劳动清单,并通过不断摸索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劳动教育评价,开发了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小程序。“这个评价小程序使用很简单,家长和孩子都会用,从中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获得感、成就感。”

在学校案例分享环节,来自佛山市南海区联和吴汉小学的蔡阳合校长,分享了学校开辟“创生园”,探索AI水培种植的创新实践;佛山市顺德区劳动教育教研员、罗沙小学原校长张永新,分享了开展劳动教育场域化课程建设的整体育人实践;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的陈康英校长分享了校家社“三园”融合、推进劳动教育的“文德探索”;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实验小学的林文杰校长,分享了“一所城市小学的幸福教育田园”的生动故事。

“四位校长的分享,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劳动教育最美好的样态,真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也让我们相信,通过劳动教育真正让孩子成为眼里有光、手中有活、心中有爱的新一代,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健康、快乐成长。”章振乐校长在专家点评环节深有感触地说。

多方协同,共话劳动教育立体化生态构建

在研讨会的“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师范大学、高职院校、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研学企业的代表,在王红教授的主持下,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话”。聚焦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教育家精神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劳动教育的校家社协同,论坛嘉宾各抒己见。

“从教育家精神的角度思考劳动教育,我认为既要有大教育观,学会整合资源,服务学生成长;又要有专业精神,让劳动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心智水平。”华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潘军说。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最重要的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样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劳动教育。要让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让劳动教育作用于每个孩子的成长。”佛山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舒悦说。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每个老师身上,就是对教育无限的爱。教师要发挥大爱精神,在劳动教育中培养每个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能学校校长林文丽说。

“教育家精神启示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我们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做好劳动教育,让它真正作用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佛山市南海区狮山中心小学校长刘大治说。

“一个教育家或者说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让学生自由生长,在劳动教育中尊重生命,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来自佛山三水的万亩智慧农业城负责人尹红燕说。

“在我成长的经历中,遇到许多好老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劳动者最美的样子,他们身上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家精神。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更要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温广玥说。

作为一场多元参与的对话,对于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做好校家社协同,破解其中的瓶颈问题,各位嘉宾基于各自的视角,从资源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目标共识、协商共治、机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今天的圆桌论坛是劳动教育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一场有意义的对话,它本身也充分说明,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需要多元参与,需要跨界融合,也需要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期待的劳动教育美好新生态才能够真正建立。”王红教授在总结中说道。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通讯员 白宏太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