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第34届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者分享了哪些“真经”

发布时间:2024-12-17 18:39:28

交汇点讯 12月16日,扬子江畔冬阳杲杲,由江苏省记协主办的第34届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研讨培训会在南京举行。在本届中国新闻奖的激烈角逐中,江苏再次交出亮眼答卷:共有23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10件,获奖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成色足、数量多、分量重、融合优,是本届江苏获奖作品的突出亮点。

如何抓“活鱼”,烹“小鲜”,以精品生产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研讨培训会上,一、二等奖作品主创代表畅谈获奖心得,晒出了满满的“真经”。

消息是中国新闻奖竞争最激烈的项目。消息《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以高票数获一等奖。抓住“第1000万户”这条“鲜活大鱼”,来自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敏锐判断。“此前几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而江苏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主体中占比超七成,充分说明江苏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主创代表、新江苏传媒(中国江苏网)经济传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许海燕说。写作过程中,记者查阅历史资料近30万字,梳理出江苏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现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荣获新闻专栏一等奖的“新华时论”是拥有18年历史的新华日报品牌专栏。透过“新”“华”“时”“论”四个关键词,栏目主创代表、新华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助理陈立民解码专栏成“名栏”的密码:新,是新观点、新角度、新材料、新表达,提供“观点增量”、能言人之所未言;华,是赓续红色基因,观照时代“脉动”,关心社会“晴雨”,关切百姓“冷暖”;时,是“时效”“及时”,也是“入时”“适时”,关注时代问题,具有问题意识;论,是以文论道资政,从而提升党报评论的智库化、参事化水平。

消息二等奖作品《全国首个GDP破5000亿元县级市诞生》,为“如何做好县域经济新闻”提供了启示。“采写县域经济新闻,需要练就‘三只眼’:极目千里的‘鹰眼’、不远不近的‘鱼眼’、贴地细察的‘蚁眼’。”主创代表、苏州日报社县市融媒中心昆山市全媒体中心主任朱新国说,县域经济新闻的写作关键,是要“掰扯”出一隅背后的全局,比如5000亿元背后,昆山如何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何为企业纾困解难,如何稳住经济大盘,持续改革创新等,要如“水银泻地”一般,诠释好“5000亿元”背后的来之不易。

通讯二等奖作品《清退362个工作群  为基层干部“松绑”》,从“退群”小切口做出“减负”大文章。主创代表、苏州日报社县市融媒中心副总监杨溢总结,从这篇获奖通讯可以看到驻县记者需要的“老三篇”:“蹲下去”掌握“摸鱼法”,“沉进去”钻研“方法论”,“跳出来”冲浪“时代潮”。“记者没有把大量笔墨落在‘退群’上,而是追问‘减负’与‘提效’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深入地方’到‘跳出地方’,变劣势为优势,居高而声自远。”

系列报道二等奖作品《花开中国——百家融媒体“枫桥经验”60周年调研行》折射出县融的创优突围之路。“如何突围?凡事预则立。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做好预判和策划后,我们积极借力、聚力,邀请上百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参与,成为由县级媒体第一次策划组织的超大规模新闻行动,每篇作品既有新闻的鲜活,又有调研的厚重,以单篇的点滴微光汇聚成整体的澎湃之力。”丹阳市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青华说。

立足“双碳”时代,新闻摄影二等奖作品《海中寻“碳”》聚焦作为全球“蓝碳”重要贡献者的海草床。“关键是如何让摄影作品如何做到‘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要闻一部主任助理朱吉鹏说,“在现场,我们向队员们虚心请教,了解相关科学知识,观察记录他们的动作、表情,一个简单的画面就可能需要深入水中、飞入空中才能展现,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一起劈波斩浪,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才有了这组主题明确、画面丰富、细节生动、故事连贯、鲜活不生涩的摄影作品。”

报告文学是新时代的文学重器,既要进行宏大叙事,也要讲述“好的故事”。谈到副刊作品·报告文学二等奖作品《山泉村的“大儿子”——一位乡村振兴探路者的15年》的获奖经验时,新华日报文化新闻部记者冯圆芳说,关键是要让大主题、大时代通过足够生动、丰富、深刻的典型人物和饱满细节“落地”,在轻盈与深刻之间达到一种辩证的平衡。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采访与写作,报告与文学的关系,重视“七分采”之外的“三分写”;要说人话、不说套话,走出煽情拔高的路径依赖,降低自己的音量和语调,把重点放在讲述温暖的故事,和塑造闪光的人物上。

新闻直播二等奖作品《中国高铁出海“刷新”纪录 直击雅万高铁正式启用》,是省广电总台交通广播部5年内收获的第3个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奖项。“为什么能屡屡获奖?我们总结了三个‘一’:深耕一个专业领域,瞄准一条冲奖赛道,形成一套创优打法。广播直播轻便灵活、及时快捷、与受众实时互动,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新闻直播提供了基因优势。挖掘优势,在最擅长的项目上,培育良品,打磨精品,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省广电总台交通广播部副主任刘佳说。

《新闻晚高峰》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节目《如愿》获得本届中新奖新闻编排二等奖。《如愿》如何“如愿”?“我们提前两个月安排部署,确定直播方案、形成编排框架,记者奔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烈士杨根思故乡等地,节目涵盖历史事实、老兵故事、个体成长、现实观察、时代命题等多个方面。为突出现场感,我们在节目开篇安排了一组纪念日当天全国各地举行纪念活动的连线报道和录音报道,直到节目播出前一分钟才制作完毕、审听入库、踩点播报,为这场新闻盛宴奉上了新鲜滚烫的‘头道菜’。”省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二部特聘主持人王敏说。

荣获重大主题报道·新闻专题二等奖的大型融媒互动产品《我们向前 中国向上》,集纳近20万字稿件、百条音视频、200余张手绘图片及新闻图片,采取多种最新技术手段,全景式、多形态展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生动实践。“作品的成功密码在于唯‘信’、唯‘心’和唯‘新’:唯‘信’,就是长期跟踪践行,构建可观、可感、可信的时代画卷;唯‘心’,就是百姓化视角、情感化表达,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唯‘新’,就是技术手段创新,沉浸式融媒表达,追求年轻态、呈现艺术性。”新华日报社交汇点新闻首页编辑部副主任杜雪艳说。

国际传播·新闻纪录片二等奖作品《沿着运河看中国》,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一次成功尝试。“这部作品与美国国家地理联合制作,中方导演对本土化题材的深刻理解,结合外方导演对国际观众的了解和影像化叙事的优势,两类视角取长补短、寻求共识。”省广电总台国际传播部特聘编辑朱丽君说。具体拍摄视角上,则侧重“古今交融”,强调鲜活人物间的互动讲述和“老外”的他者视角,从而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应用创新二等奖作品、全国首个少先队员劳动教育实践网上平台——“红领巾劳动吧”,实现了江苏媒体在此类别“零的突破”。“这一平台诞生的背景是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正式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为此我们拍摄了100集《红领巾爱劳动》系列云课堂,敏锐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机会——能否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服务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新媒体平台?于是通过精心设计平台规则、优化用户体验、线上线下联动,我们充分激发了广大少先队员参与劳动学习实践的热情,实现了从‘产品’到‘平台’的跨越。”新华日报社交汇点新闻首页编辑部宗祺说。

“专业、敬业”——这是第34届、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南京大学新传院教授徐慨聆听分享后的强烈感受,也是他对江苏新闻人的殷切寄语。

“如果你想获中国新闻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向已经获奖的作品学习。”徐慨发现,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稳、准、狠、快。稳是沉得住气,沉得下心,在某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富有专业经验;准是基于积累的新闻敏感性;狠是对题材挖掘的深度、程度超出常人;快是抢占先机,在媒体竞争中拔得头筹。“获奖作者大多在平日里都是追求卓越、持续创新,以拼求‘深’、以‘深’创新的优秀记者。他们把优秀变成了一种习惯,而其内驱力往往来自对媒体价值、媒体角色和媒体责任的深刻认知。”

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第38条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省记协常务副主席刘守华在总结中指出,这31个字字字千钧,明确了主流媒体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和要求,标志着媒体融合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新阶段。

“构建评价体系与新闻单位、新闻人、新闻作品息息相关。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宣部组织业内外专家设计评价指标,以量化分析为方向,以专业技术平台为保障,探索构建导向正确、标准科学、数字真实、评价客观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全媒体生产传播效果如何,开始有刚性的综合评价标准。”刘守华说,新闻评价的核心标准,是高质量和大流量的有机统一。大流量,不一定就是高质量;但高质量,必须有大流量。“我们该怎么办?一句话:通过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的变革和机制建设,形成端、网、微、号的优质内容以及大传播力,迎接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

本次研讨培训会由省记协常务副主席刘守华和省记协秘书长方晖主持,各设区市记协负责人,省主要媒体、各设区市主要媒体、省专业报协会、县级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和代表,南大、南师大、苏州大学新传院、《传媒观察》杂志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会议还通过视频系统为全省媒体提供在线观摩听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文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