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科学与中国”走进重庆 10余位院士专家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脉”

发布时间:2024-12-18 16:20:51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伊永军)12月15日—1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五届十一次会议暨“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举办。活动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的10余位院士专家深入学校院所、高新企业等,通过调研座谈、科普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和科创服务,以高质量科普为科技创新培植沃土,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重庆市科协承办,江北区科协、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重庆科技融媒体中心协办。

12月16日,三场院士科普报告同步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包信和以《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为题在重庆大学作科普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张培震赴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作《地球演化与地震灾害》科普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走进重庆市南开中学校作《分子改变世界》科普报告。

报告中,包信和从“碳中和”相关概念谈起,通过一系列严谨的科学论证,详细讲解了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氢能技术和负碳技术在“碳中和”产业链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阐释了实现“碳中和”的底层逻辑和必然途径。包信和表示,“双碳”目标下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是新兴产业的机遇。他寄语在场同学,在学生阶段,打好科学基础很重要。

张培震是国际知名的地震动力学家。他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就能从中科学地认识地震。”张培震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作报告时,以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为例,结合汶川地震,以及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及海啸灾难等大量事例,科普了地震预报这一世界难题,究竟难在哪里。张培震告诉在场师生,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点: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

“地球科学的希望在你们年轻人的身上!”张培震鼓励学生们保持对地球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共同努力,未来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田禾作为精细化工领域的领军人物,走进重庆市南开中学校作科普报告。他以化学元素为切口,详细阐述从古至今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知,以及当今分子与材料的变革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为同学们揭开了化学的神秘面纱。

田禾从古代的青铜器讲到唐三彩,再讲到现代“可上九天,可下五洋”的钛合金。田禾勉励同学们,想学好化学这门学科,首先对化学要有真诚的态度和浓厚兴趣,其次,化学是试验里的学科,需要学会仔细观察、勤做笔记、不厌其烦,耐得住寂寞。

在此次“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中,院士专家一行还先后前往明月湖实验室(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金凤实验室等地开展调研,积极为重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来源: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