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5000多部古籍等你“二创”“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今启用

发布时间:2024-12-23 18:32:43

记者从南京图书馆获悉,从12月23日起,“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正式启用。该平台分为“古籍目录资源、古籍全文影像资源、古籍视频和展览资源”三大部分,提供超10万条古籍目录的综合检索、5035部古籍全文图像的阅读、40个短视频的浏览。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老百姓足不出户看到藏在深闺的古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江苏典藏志》成果转化,数字化检索便于读者“按目求书”

“按目求书,因书究学”,为了便于学者检索古籍,平台设立了“江苏省古籍存藏目录”与“馆藏新印丛书综合目录”两个专题目录数据库。

江苏省古籍存藏目录数据库整理收录了江苏现存古籍经部目录26592条,供读者免费检索。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介绍说,该数据库是江苏文脉研究项目《江苏文库•书目编•典藏志》的成果转化,收录的目录信息较为齐全,收藏单位涉及二十余家图书馆。读者可以分别按类别、主题等进行检索。

“馆藏新印丛书综合目录”依托《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影印,1500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500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800册)等南京图书馆藏大型新印历史文献丛书为对象,整理收录了633部丛书子目78215条,是全国第一个由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文献影印本子目检索系统。

影印古籍是清末以来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出现检索不便的情况,特别是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如果没有子目检索系统,查找起来十分不易。陈军说,“馆藏新印丛书综合目录”的著录方式均依照古籍、民国原本图书的著录规则,不仅查找便利,也充分体现出影印本价值。

5000余部古籍全文影像“在线可查”

江苏是古籍收藏大省,截至2024年底,全省现存古籍总量在25万部以上,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1422部,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

“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以全文影像的形式发布南图馆藏古籍5035部24644册,其中包含500部“清人文集数据库”和140部“稀见方志数据库”。

清人文集是研究清代文献的重要基础,也是反映清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记者发现,“清人文集数据库”中不乏嘉庆时期刻本吴俊《荣性堂诗集》,道光时期刻本韩廷秀《双牖堂文集》,咸丰时期刻本何栻《江风集》等存世较少的著作。

“稀见方志全文影像数据库”整理收录了南图馆藏的旧方志140部818册,涉及全国22个地区,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地的疆域、风俗、名胜、仕宦等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此外,平台还提供了4393部馆藏古籍的全文图像,包括宋本15部、元本25部、明本1084部,其中不乏“重磅级珍品”。比如,南京图书馆所藏“十大珍品之一”的《诗集传》,是南宋儒学大家朱熹对《诗经》的研究著作,是宋代《诗经》研究的巅峰之作。南京图书馆馆藏的这部《诗集传》刻于南宋宁宗、理宗年间,楮墨古雅,刻印精良,可以说是宋刻中的上品。记者获悉,目前中国大陆存世的已经没有全本的宋刻《诗集传》,南京图书馆所存八卷是目前数量最多的,而且保存了《诗经》最精华的《国风》部分,弥足珍贵。

再如明本中的《晏子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民本思想以及经世致用的主张,我们熟悉的“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便出自这部经典。目前,《晏子春秋》的宋元版本已全部亡佚,南京图书馆所藏此本为明代苏州地区的活字印刷本,目前海内仅存此一部。

呼吁读者“二次创作”推动古籍“活化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既面向专家学者和古籍从业人员,也能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平台中,“视频”“展厅”等板块展示了南图古籍活化利用的成果,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解古籍的机会。

其中,视频板块收录了“书林锦绣”“食光机”等古籍短视频品牌。“书林锦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古籍的装帧形式、文献价值和成书过程。“食光机”立足于讲述“古籍里的美食”,既复刻清代文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的特色菜品,还以对话的形式聚焦运河流域的风土物产。展厅板块则将“‘百年过云楼’古籍书画精品合璧展”“南京图书馆《楚辞》主题展”等线下展转化为线上展,进行集中展示。

“江苏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为全网发布,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无需注册即可阅览全部资源。”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周蓉说,大家不仅可以通过标题、出版者等多种方式检索古籍,还可以进行做笔记、添加书签等操作。

“接下来,平台将持续更新,一方面,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分专题、分步骤建设全文型和知识关联型数据库。另一方面将开发辅助阅读系统,帮助用户更好理解古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文化背景。”陈军鼓励大家在古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以文学、绘画、音乐、短视频等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演绎展示。在他看来,读者不光是平台的使用者,还是平台建设者,他希望大家一同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古籍的活化利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