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今日江西

大江时评:守正创新,让“非遗瑰宝”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4-12-25 16:30:11

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总结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立足新时代,不断加强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既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责任使命,也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与弘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之一。近年来,从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系统保护,让非遗“活下来”“传下来”,到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找到更多非遗“打开方式”,让非遗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再到积极开展媒体活动、文化旅游等多种方式的交流互鉴,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一系列实打实的“硬核举措”,不断有效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新途径,也让非遗的“时代感”越来越强烈。现如今,从宛转悠扬的昆曲到纤毫毕现的苏绣,从鬼斧神工的竹刻到玲珑精巧的玉雕,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走出历史焕发新光彩,走向未来发挥新作用,这无疑是我们对非遗的期许,更是保护传承非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精心守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不断让非遗回归“情景”,使其重新参与生产生活,重新成为文化生境的“主角”之一。往细里说,要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完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以更多“非遗+”的形式将其发展和转化为产业优势,让非遗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人们的集体记忆、经验智慧、共同情感。面向未来,让我们不断激发全社会保护非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就一定能让“非遗瑰宝”熠熠生辉,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大江时评特约评论员 江新华)

校对:韩雨萱

来源:大江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