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河南要闻

让更多特殊困难老人吃上热乎饭 助餐服务:“食”事如何办实

发布时间:2024-12-26 11:13:33

河南要闻24.12.26132

在漯河市万安老年公寓,健康照护师陈聪正在辅助一位老人加餐。

  日前,郑州市民方女士向记者反映,她母亲脑梗后留下后遗症,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于是她将父母接到家中居住,但自己和丈夫工作很忙碌,早出晚归,平时主要由身体状况尚可的父亲照顾母亲。有那么两三次,父亲也病倒在床,老两口只能等着子女回到家之后才能吃上饭。“本来想花钱请人照顾,但父母一直不同意,说因为几次吃不上饭就请保姆,花钱不值当。”方女士说。

  截至2023年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66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300多万,高龄、独居、空巢老人总量也较大。或许,菜市场、饭店和老年助餐场所离家并不遥远,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最后一公里”走得仍然比较艰难。如何让存在种种实际困难的老人吃得安全、实惠又便利?近日记者就此在省内进行了探访。

  助餐服务知晓率

  普及率有待提升

  12月17日,临近11时,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街道祥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娱乐室,几位坐着轮椅的老人饶有兴致地看着电视,不时对着屏幕指指点点,一片欢声笑语。还有一对年近九旬的夫妇,在志愿者引导下玩着益智积木游戏,其乐融融。

  与此同时,日间照料中心的厨房也“热闹”起来。戴着帽子、口罩和手套的厨师熟练地颠勺,宫保鸡丁、腐竹炒青菜新鲜出炉。一旁等候的志愿者将各种菜品和青菜豆腐汤、米饭打包,准备送往附近社区。跟随着志愿者的脚步,记者走进市场南街四号院一户人家,门没有锁,轻推即开。“每天中午,蔡大爷都特意留着门,早就形成默契了。”志愿者说。

  今年89岁的蔡大爷,年轻时在东北、青海、武汉等地当过隧道工人,职业原因落下病根,如今腿脚不便,腰也直不起来,走路要扶着推车,一步步挪动。“以前,早上喝牛奶、吃些小点心,还能对付,上午还是要出门买菜,来回要花很长时间,走着也害怕,生怕摔倒。”蔡大爷说。

  蔡大爷和88岁的老伴育有二子一女,虽都在郑州定居,但孩子们平时忙,只有周末有空前来看望。今年3月,他们的孩子了解到附近的日间照料中心可以送餐上门,便为父母预订了送餐服务。“饭菜不错,每天不重样,1份只需要8元到10元。”蔡大爷说。

  “像蔡大爷这样需要常态化送餐的,社区累计有七八户。”祥和社区书记王珂介绍,2019年,社区引进河南孝之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至今,老年助餐食堂仍以堂食为主。

  “年轻人不想做饭时,在手机上点外卖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这是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一些严重失能的老人甚至无法使用手机。且很多外卖价格较高、口味偏重,不适合老年人。”二七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路遥说,老年助餐场所提供送餐服务,可以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就餐提供很大便利,但很多老人还是保留传统习惯,依赖于家属买菜、做饭,对食堂送餐等模式缺乏了解和信任。“今后还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保证服务品质,让更多老年人认可、接受。”路遥说。

  对送餐人员要求或将提高

  12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新乡市牧野区建设东路上的五化家属院。11时30分,郑阳养老牧野区东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敲开黄大爷家的门,送来了萝卜排骨汤、清炒花菜和杂粮馒头。就在当天早上,黄大爷在手机微信上看到“牧野花园综合养老服务群”发出的订餐预告,便在群里留言“预订1份”,这是他保持了1年多的习惯。

  黄大爷今年86岁,墙上张贴的30多张已经泛黄的照片见证了他的人生经历。“我1963年参军,1985年转业到新乡市第四化工厂,直到退休。”黄大爷回忆,他和老伴有一子一女,子女平时不在身边,“年龄越来越大,我就成天想着找个能吃上现成饭的地方。”黄大爷说,后来老伴病倒长期卧床,这种愿望更加迫切。去年春节前,他看到社区张贴的宣传广告,就到牧野区东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咨询,并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学会了手机订餐。

  该社区有7600余户、1.9万多名居民,老年人有5300多人,2021年牧野区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企业——河南郑阳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来运营东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当年7月,该养老服务中心正式营业。”公司总经理张朝阳介绍。助餐服务一开展,颇受欢迎,很快有居家的老人提出建议:“我是坐着轮椅来的,有时候来晚了,排不上队。”“我生病下不了床,能不能送饭上门?”1个月后,中心开始为居家行动不便的老人推出送餐服务。

  “社区的‘群众基础’不错,刮风下雨的时候,需要送餐的人数会激增。”张朝阳说,平时按月进行常态化送餐的超过20户,还有一部分老人每天会根据情况在群里按天预订。

  不过,每个月数百人次的送餐任务,主要由50岁出头的王大姐一人承担,有时送餐较为集中,未免有些忙不过来。“送餐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一些失能老人伴有心态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容易发脾气,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突发意外情况,都需要及时、专业地应对。”牧野区民政局局长孙瑞娜表示,随着送餐模式的不断完善,老人们对送餐服务的意愿逐渐增强,对送餐人员的数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咱们吃块苹果好不好?”12月19日上午,走进漯河市的万安老年公寓8楼,健康照护师陈聪正在辅助78岁的蒲大爷加餐。“多亏了这个小姑娘,懂行儿。”蒲大爷竖起大拇指。

  去年5月,蒲大爷被送来时处于严重失能,说不了话,也离不了插管和呼吸机。在陈聪和同事的精细照护下,老人的恢复远远超出预期。

  “作为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万安老年公寓现在入住老人152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75名。”公寓相关负责人介绍。就他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健康照护师、养老护理员等年轻专业人才,主要倾向于在较大的养老机构就业,进入社区和家庭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送餐乃至辅助进餐的偏少,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我国约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是他们的首要需求,社区食堂在老年助餐服务中发挥的作用巨大。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我省“全年要建成7300个以上老年助餐场所”的目标,已经于今年10月提前超额完成。

  “提高助餐食堂和助餐点的覆盖面,是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增强老年助餐便利度和可及性的基础。”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张景龙认为,这也意味着相应的配餐员、服务员、配送员数量要随之增多。

  这些年,张景龙曾在一些老年助餐先行省市和我省部分城市进行调研。“造成社会力量参与度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养老助餐宣传不到位等。”张景龙说,除了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也有必要鼓励公益基金、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以种种方式参与进来。此外,省外一些成熟经验如“服务积分”“志愿+信用”“表彰+激励”“众筹+互助”等模式,可为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和互助组织提供借鉴。

  “只有动员各方力量,才能推动养老助餐服务办得起、办得好、办得久,让助餐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张景龙表示。(河南日报记者 赵大明文/图)

  河南省台办供稿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