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里的经济密码④ | 欣欣“巷”荣 老年食堂飘出幸福味道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冯珊)“一荤一素一汤6元、两荤两素一汤8元、三荤两素一汤10元,好实惠嘛!”
“确实贴心,弄好了饭菜,还可以送餐上门。”
“这里不仅可以吃饭,还可跳舞、学习手工。”
提到重庆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助餐项目,片区老人纷纷点赞。这家小巷里的社区食堂,成为周边老年人们的“团宠”。
据《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如今,银发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重庆的小巷中,正以类似的“银发经济”彰显民生温度。
“一粥一饭”里的温暖
“小食堂”关乎“大民生”
上午10点左右,穿过一条背街小巷,“石马河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推门进去,温馨的四层小楼、干净整洁的院子,几位老人坐在轮椅上聊着天。
与老人们的休憩形成对比的,是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院长丁松和同事们,在中央厨房备餐区忙活着。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之间,他们要紧盯饭菜出锅、装盒、封装、贴标签,再根据辖区15个养老服务站点的就餐人数,分类把这些饭菜装到保温箱与保温桶里。
“今天有黄豆烧肉、胡萝卜炒肉片、尖椒鸡,素菜是青菜、土豆丝。一荤一素已经分装好了,还差272份两荤两素,正在打包,另外还需要装七十多份软一点的米饭,是为牙口不好的老人准备的。”工作人员寇丽和同事一边说着,一边动作麻利地打包餐食。
目前,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采取“中心带站联点”方式运营,构建了“1+X+N”养老助餐服务模式,依托“1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整合辖区“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助餐点,在有条件的居民小区拓展设置“3个”配餐点,打造“一刻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
上午11点,丁松和驾驶员开着装有几百份饭菜的送餐车,从养老中心出发,穿过大街小巷驶往服务站。“冬天饭菜凉得快,为了让每位老人按时吃到热乎饭菜,我们两辆车分头行动,半个小时的样子,就能完成所有站点配送。”丁松说。
送餐车抵达山水景园小区养老服务站,站点工作人员孔祥容早已守候在服务站门口,她和同事快速把车上的餐盒与保温桶提下来。
“张婆婆你慢点,这份是你要的软米饭。”养老服务站里,前来领餐的老人已陆续到了。领餐后,有的老人带回家吃,还有一些老人留下来,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聊天。
蒋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老伴去世后,一个人做饭麻烦,中午就在这里订餐,大家一起吃饭很热闹。吃完饭休息会儿,还可以在服务站唱歌跳舞。
分发完午餐后,孔祥容又为附近行动不便的几位老人送餐上门。“有的是失能老人,有的是独居高龄老人,我们不送去,他们很难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
输血变造血
延伸服务触角 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辖区养老服务站点同步,11点半,石马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也开启了“饭菜香”模式。一盆盆新鲜炒制的菜陆续出炉,在服务中心老年食堂里,老人们三五人一桌,开始享用午餐。
63岁的肖爷爷住在离养老服务中心不远的明瑜恒康小区,每天中午,他也会来到养老服务中心吃饭。因为属于困难群众,他在刷脸成功后,系统自动抵扣政府发放的10元助餐补贴。肖爷爷很感慨:“这里饭菜干净好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也好,政府为我们考虑得周全。”
别看如今热闹,2015年该中心刚启动助餐服务时,并不顺利。“老年人都比较节约,不愿花钱吃外面的,他们也担心食品安全卫生。”丁松坦言。
老人有顾虑,就得想办法打消他们的疑惑。丁松介绍,养老服务中心先是做好饭菜,免费送给老人们吃,让他们感受饭菜的品质。慢慢的,老人们实打实地感受到饭菜品质好、价格低,还能配送上门。
至此,越来越多的老人们通过到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点登记、线上预订,订餐量一天天肉眼可见地增加。目前,中心日均助餐服务超500人次。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市民政局围绕老年人人员聚集、需求强烈的地区,通过放开养老服务机构食堂、积极引入社会餐饮企业、推广数字助餐模式、做好困难老人助餐帮扶等方式,加快老年食堂建设,采取多种方式与周边居家老年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餐服务。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类似石马河街道以“养老服务中心带站联点”的运营方式,不断延伸助餐服务触角,将“输血”变“造血”。
丁松介绍,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采取“政府搭台、社会参与、专业经营”的发展思路,以公益性为导向,兼顾市场性。一方面,街道提供场地,解决中央厨房长效运营的资金难题。另一方面,中央厨房发挥“集团化”采购优势,刨去成本后,每份仍能有少许盈利。
“从助餐这一项服务来看,我们的客户群体正在扩大,除了老年人,附近有需要的企业、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订餐系统订餐。”丁松介绍,今年仅老年助餐服务这一项,就盈利十多万元。“我们还以助餐服务为基础,扩大服务内容,逐步提供家政、助浴、助医等服务,增加服务输出。”
暖胃又暖心
一刻钟城市老年助餐服务圈正在形成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需求,作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老年食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如何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实现盈利?
重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鼓励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方案》,探索建立供需适配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规范监管机制“四大机制”。
“我们初步走出一条老年人可负担、市场主体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老年助餐服务新路子。”该负责人说,重庆目前在社区养老食堂方面,形成了包括“市场主体+社区食堂”“中心带站联点”“中央工厂+中心厨房+社区食堂+家庭餐桌”等模式。
比如“市场主体+社区食堂”模式中,政府引进餐饮企业租赁或利用自有门面开展助餐服务,与街道、社区联合探索“社区食堂+”,包括“社区食堂+学堂”“社区食堂+就业”等。
“中央工厂+中心厨房+社区食堂+家庭餐桌”则是建立中央工厂,由其负责食材采购、加工、处理,并将饭菜逐级配送到中心厨房、社区食堂、家庭餐桌。
截至目前,重庆因地制宜建设老年食堂1695个,已覆盖全市88.6%的街道、35.1%的乡镇,年服务人数突破了200万人次。收支平衡和盈利的老年食堂超过85%,确保到2026年“一刻钟城市老年助餐服务圈”基本形成。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