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宫灯“照亮”致富路
1月23日,灵丘县岸底村村民李志苹和老伴刚吃过早饭,便开始了一天的“炕头经济”。“以前冬天就是闲着,没有事做。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做宫灯一个半月了。每天从村里领上原材料回家,制作宫灯、扎灯影。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就把钱挣了。”李志苹乐呵呵地说。
在寒冷的冬日里,当农村进入农闲季节,村民们往往只能围炉取暖,等待春耕的到来。然而,在灵丘县的岸底村,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温馨的景象。这里的村民们并没有因为冬季的寒冷而停下手中的活计,反而因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宫灯制作,让他们的冬天变得不再闲散,手头也宽裕了起来。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岸底村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经过多次调研和尝试,岸底村村“两委”最终决定依托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和深厚的民间手工艺基础,大力发展宫灯制作产业。这一决定不仅为该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让许多原本处于贫困边缘的村民找到了增收的新途径。
邓四孩是岸底村的一名低保户。小时候因患脑膜炎导致失声的他,在与人交流时有些困难。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制作宫灯的热情。当记者走进岸底村的宫灯制作车间时,邓四孩正埋头制作宫灯,一双巧手在竹篾和彩纸间灵活穿梭,记者上前询问他是否也加入了村子里的宫灯制作队伍时,邓四孩激动地一个劲儿地点头,并伸出指头比划着。旁边的人见状,连忙解释说:“他这是在表达自己一天能挣100元呢!”
截至目前,岸底村的宫灯集体产业累计收入近10万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辛勤付出。据统计,宫灯制作产业的兴起,已带动村里40余人的冬季就业,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多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收益和日益增强的获得感。
“现在,我们岸底村的宫灯名气越来越大,今年的宫灯制作,基本上都是订单制作,另外我们也在尝试网上销售。到目前,我们已经制作了3000多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元元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岸底村将继续依托宫灯制作这一特色产业,不断探索和拓展新的发展路径。他们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时,还将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等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岸底村的宫灯如同一束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翁剑 通讯员于宏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