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从新春第一会视角看广东乡村蝶变之路|高质量发展看广东

发布时间:2025-02-06 15:02:41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广东省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重要节点目标的关键之年。2月5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 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分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政学商界的代表深入开展系列研讨和交流。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堵点卡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支撑和制度保障。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在会上表示,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广东肩负着开路先锋的职责。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加速推进,广东通过集成式改革解决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释放土地资源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蹚出了一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东道路。

惠州市惠东县通过集成式改革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在铁涌、平海、稔山等镇,通过技术手段改造盐碱地,选用耐盐水稻开展复耕复种,宝口镇佐坑村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推动土地集中流转,高潭镇发挥镇属国企作用对耕地进行连片整合、代耕,破解不愿种、不想种的问题。2024年,惠东县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约5101亩。阳江阳春市石望镇是阳春市主要粮食产区,当地通过落实点状供地政策,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广州深化产业协作,3个市级共建产业园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08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穗建立67个反向飞地,助力协作地区良性发展。深圳市宝安区、汕头市澄海区携手通过“反向飞地”帮扶模式建设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充分发挥“玩具礼品之都”澄海的产业制造优势和“设计之都”深圳的人才资源和市场优势,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土地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唤醒了“沉睡”的乡村资源,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是强省富民之基,县域强则全省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创新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省发展改革委2024年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意见》,今年还将推动出台《广东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条例》,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努力,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4年前三季度5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高于全省增速(3.5%),57个县(市)实现整体人口净流入。

广州市委副书记陈向新表示,广州将11个区分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三大版块,推动各区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特色发展之路,天河、黄埔入选全国百强区“十强”,16个镇入选“镇域经济全国500强”,集体经济强村占比88%,广州高质量发展根基筑得更牢,在世界城市体系排名攀升至第22名。

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宇航表示,惠州市毫不动摇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总抓手,因地制宜推动优势产业成链成群,大力发展兴业、强县、富民产业。“空心化”的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小洞村开展“三变五合”改革,吸引了八家企业进驻,村集体收入从以前的3万元一跃提升到2023年的112万元,且2024年预计突破150万元。陈宇航表示,2024年,惠州博罗县经济总量居全省57个县(市)首位。 

县域是龙头,广东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推动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带动乡村富民产业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的有效整合,激活乡村振兴的生产要素,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

农文旅融合发展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旅游兴则百业兴,国家强则旅游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棕会在主持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题研讨时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全方位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2024年,省委作出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会同省有关单位,在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基础上,首批选择环南昆山—罗浮山区域、江门开平市—台山市等11个地方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

江门市蓬江区良溪村积极活用30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900多年历史的青石板古驿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经济,给村里带来人气之余增收致富。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主动作为,还需要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中铁(广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仲峰表示,为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见行见效,中铁广州投资公司紧盯“点上出品”,打造标杆项目,助力打造了汕尾红海湾海滨街、小岛渔村,梅州松口古镇、省门,河源龙川星空营地、源城杨家小院,中山三乡大道等一批示范工程和网红“打卡点”,有效带动地方旅游兴旺、就业增长和税收增加。其中,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盘活了21间废弃养殖场和闲置民居,提升了94栋沿街建筑风貌,发展美丽经济,2024年前11个月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同比增长8%。 

广东各地正以坚定的步伐,推动农文旅融合,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取得更多成果。

强化人才支撑

以“众人拾柴”干出“热火朝天”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洪武在发言时表示,华南理工大学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稳居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50强,以“国家队”水平支撑广东阔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构建以大学为创新源头、企业为转化主体、产业为目标导向的创新机制,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强化校地合作,推动城乡共同出题、共同答题,探索全要素协同发展的“双百行动”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实现多方主体能效的整体提升。

高校以人才培养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各地则聚焦制度改革创新,持续激励多元主体同向发力,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社区居民以及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深度参与,营造起“党员干部带头、广大群众参与”的生动局面,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浮市云城区推动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全区2418名退役军人党员被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118名能力过硬的优秀退役军人走进村落或社区“两委”班子,“兵支书”“兵委员”成为加强党对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工作领导的重要力量。珠海高新区采取“自主申报+揭榜挂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构建“一村一品”项目清单责任制,让每个项目小组负责一个重点项目攻坚,工作实绩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即时激励挂钩,充分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梅州市梅县区全面实行岗位目录管理,统筹设置了综合管理、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五大类109个岗位。各乡镇根据自身职能和“三定”规定,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岗位名称、类别、职责等,确保职责全覆盖、不落空。

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出头社区创新建立“1号”议事日、“3号”理财日和“人人献策日”制度,用制度促进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让居民群众由社区事务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营造了社区建设人人献策、人人出力的良好氛围。

如今,在“百千万工程”主战场上,全省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火热实践、勇当排头兵与生力军,用实干诠释责任担当,携手谱写出强镇兴村富民的斑斓画卷。 

未来,广东将继续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汇聚起磅礴力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蓝娟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