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陕西科创靠什么?

发布时间:2025-02-12 14:24:10

  2024年,陕西科技创新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86.63%,较上年提升0.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跃升至全国第8位,两年提升7位。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保持在全国第1位。

  ……

  亮眼指标的背后,是陕西扎实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升级扩能、“三项改革”提质增效,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陕西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向科技创新要发展新动能、要经济贡献力,推进全省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陕西探索实践不断深入,科技创新赋能、引领发展的效能不断显现。”2月7日,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薇表示。

  ■ 激荡创新端“源头活水”

  作为科教资源大省,如何激荡创新端高校院所“源头活水”是推进陕西科创发展的关键环节。

  2024年,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持续深化,从高校院所向医疗卫生机构、军工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为处于创新源头的科研工作“松绑”。在“三项改革”政策带动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

  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延超是“三项改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他还有一个身份——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多年前,张延超带领团队自主设计构建了国内首个高温超高速轴间对转动态密封试验平台,形成了指尖密封、石墨密封等主流密封低成本制造工艺。因为种种原因,该项目一直没有进行产业化。

  “三项改革”为张延超团队带来了契机。2022年,在陕西省第二届高校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遴选中,张延超团队的项目获得佳绩。2023年2月,张延超注册成立公司,7月签下第一笔订单,年底一期生产线落成。2024年,企业测试配套服务收入超过3000万元……在各类创新资源的共同“托举”下,张延超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畅。

  “得益于秦创原和‘三项改革’相关政策支持,我们的科研成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张延超表示。

  截至2024年底,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单位超过200家,10.6万项成果单列管理、3.6万项成果转移转化、成立企业2067家,620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 瞄准产业端创新需求

  在释放创新活力的同时,陕西在产业端做起“大文章”。

  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陕西制作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对接图谱,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在供给侧,陕西建立855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技术供给清单。在需求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凝练技术攻关方向,陕西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靶向部署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加快破解一批关键技术难题。

  2024年,陕西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库并入库项目4113项,统筹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靶向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42项;常态化组织“揭榜挂帅”攻关,发布“揭榜挂帅”课题榜单;依托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和各类创新平台,攻克了北斗位置追踪、高柔性金属等技术700项,其中,突破技术瓶颈61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80项、实现国产替代20项、填补国内空白37项。

  ■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产业创新联合体也是连接产业端与创新端的重要探索。过去一年,由秦创原发展公司与中航工业618所共建的GNC(制导、导航、控制)专业孵化平台孵化了多个产业化项目。其中,机载激光大气环境感知系统项目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大气数据系统低速下测不准、隐身性差、校准复杂等问题,还进一步提升了飞行器性能。该项目团队已拿到中国商飞合同。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陕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层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2024年,陕西支持“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牵头组建20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3个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陕西还打造了21个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陕西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以“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双支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陕西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陕西现代煤化工、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领跑全国;半导体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增速位居全国第一;钛、镁金属加工量及重卡变速器产量位居全球第一;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排名全国前列。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们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省科技厅副厅长冀峰说。(记者 张梅)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