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忠鹤 王荣琦
古筝乐曲如行云流水,婉转悠扬;中式熏香如空谷幽兰,余香袅袅。2月11日,一走进大连市图书馆一层的室内庙会现场,喜庆的年味儿、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扑面而来,现场传拓、书写楹联、剪纸、猜灯谜、皮影戏……宽敞的空间分隔有序,每一个空间单元里,都围满了从各地赶来感受年味儿的观众。
这里正在举办的是大连第四届元宵文化庙会。在文化庙会的石版印刷互动区,大连市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主任于海英躬身站立,手把手教一名十几岁的小朋友拓印。
“对,墨要沾得匀一些,纸要铺得平一些。”按照于海英的指导,小朋友有模有样,从滚墨上版,到平铺纸张,再到反复刮压,大约一刻钟,泛着油墨光亮的“福寿”二字就印在了一张喜庆的大红纸上。孩子看到自己精心制作的石版印刷作品新鲜“出炉”,顿时喜笑颜开。
在元宵文化庙会的另一片场地,来自大连地区的64名少年儿童集体挥毫泼墨,大连市第十八届书春大赛决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或端坐,或跪坐,挥动手中毛笔,写下代表着新春吉祥的词句。
今年8岁正在大连明星小学就读一年级的刘航帆是俄罗斯籍,她的双胞胎弟弟刘洪源身穿汉服,跪坐在书桌前,稳稳几笔下去,一个“春”字就跃然纸上。“我喜欢中国文化,尤其喜欢书法。”采访中,刘航帆略带几分羞涩,面对记者提问,她用标准的普通话认真回答。
站在一旁的大连明星小学副校长周福海接过了话茬,他告诉记者,今年的书法比赛,他们学校一共派出6名优秀的学生参加,除了俄罗斯籍外,学生们中还有美国籍、加拿大籍、新加坡籍,“这些来自国外的孩子喜欢我们的文化,我们发出通知后,孩子们抢着报名。”周福海颇为自豪。
今年72岁的大连市民赵军全是带着孙子前来参加文化庙会的。赵军全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但他之前一直以为庙会就是那种集合了小吃与杂耍的传统形式,从没想过能在图书馆里逛一场文化庙会。小孙子对现场的皮影戏表演感兴趣,硬拉着赵军全从头到尾看完了整场演出。演出结束,赵军全带头鼓掌。
大连市图书馆馆长辛欣一直游走在现场,义务做文化庙会的讲解员。从楹联发展历史,到传拓发展技艺,再到古筝、古琴的乐曲特点,忙个不停。
既然是“图书馆版”的文化庙会,就要彰显自身的特色。本届庙会,每一个细节,大连市图书馆都做足了“文化味儿”。“现在,元宵文化庙会越来越受到大连乃至全国各地游客的欢迎,我们下一步将精心打磨,将其打造成一张大连的文化名片。”辛欣说。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