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不误农时不负春——陕西春灌一线扫描

发布时间:2025-02-17 15:04:10

  2月11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板北村广袤的田野已悄然苏醒。“正月初六,我就给小麦浇上了今春头茬水。”在地里忙碌的村民张夏告诉记者。

  入冬以来,由于缺乏有效降水,我省局部地区出现旱情或旱象。各地小麦能否“喝”好水,关乎全年粮食收成。眼下,陕西春灌工作陆续开始。各地群众抢抓农时,在田间地头施肥喷药;各大灌区陆续开闸放水,浇灌田地……

  水库、水渠、灌区织密水网,潺潺春水流向田间地头。截至2月12日,全省大型灌区春灌斗口引水量达230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3万亩次。

  破冰清淤引水来

  2月11日,在省交口抽渭灌区渠首现场,机组轰鸣,渠水涌流。

  “今年冬小麦前期旺长,导致茎节加长、嫩叶量大。根据土壤墒情报告,我们在2月3日开机灌溉,目前每秒引水14.8立方米,日均灌溉农田1万余亩。”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说。

  近期气温回升,为应对旱情,我省各灌区迅速开始部署春灌。宝鸡峡灌区利用冬春灌溉间隙,储备6座水库水源,通过渠库联控联调,优先保障春灌抗旱用水;东雷二黄灌区针对河道偏移、取水困难等问题,投入挖掘机、挖泥船等设备,目前已从黄河主河道开挖出一条长1500米、宽10米的引水渠,满足灌溉需求。

  2月12日,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太里一级站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在河道里挥舞着“手臂”,挖沟清淤;岸上的工作人员操纵着机器,打捞进水闸口的冰凌和杂物,从黄河“拉”回来的水顺着渠道奔向良田沃野……

  太里一级站是东雷二期抽黄灌区的枢纽,从黄河直接取水,闸站合一,承担大荔、蒲城、富平、临渭四县(区)126.5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任务。

  “2月6日至8日,黄河冰凌激增,冰块堵到了站前,给春灌带来极大挑战。”太里一级站党支部书记杨晓峰说,“我们迅速开展破冰、引流行动,确保春灌供水不间断。”

  潺潺春水进田间

  灌渠清水悠悠,田畴生机盎然。

  2月12日,记者来到富平县城关街道新庄村,看到一条条水带掠过泛青的麦苗,顺着田垄蜿蜒铺开。

  “有水心里就有底。麦苗喝饱水,夏粮才有好收成。”在田里忙碌的村民赵林义说,“即将进入小麦返青拔节、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我们不敢怠慢,都在与时间赛跑。”

  同样忙碌的还有省泾惠渠灌区吕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工作人员。春灌开始以来,吕村农民用水者协会加大灌区联系频次,协调春灌用水,同时积极维护村民用水秩序,指导农民线上缴费。遇到在外务工人员来不及浇地等情况,他们也会帮忙协调。

  “我们在地里设置了农业水价宣传牌,明码标价,钱花在哪里农民一目了然。”吕村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韩富吉说,农民的节水意识也进一步提升。

  陕西各灌区持续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让群众放心用水、明白缴费。同时,各灌区优化灌溉制度,指导农民科学灌溉、节水灌溉,全省灌溉工作精细化水平持续提高。

  科学灌溉保丰收

  2月12日下午,在泾阳县三渠镇泾惠渠灌溉试验站,工作人员对刚取回的土壤样本进行检测分析。

  “小麦从返青、拔节到灌浆,啥时候浇水都有讲究。我们定期在灌区上、中、下游取样,通过检测土壤含水量判断墒情,指导农民科学灌溉,方便灌区水源调配。”泾惠渠灌溉试验站工作人员曹晓华介绍。

  本轮春灌,泾惠渠灌溉试验站负责指导附近地区135万亩土地的灌溉。“科学春灌,既能利用好水资源,又能保障粮食丰收。”曹晓华说。

  在泾惠渠调度中心,工作人员紧盯智慧大屏,实时监测相关数据。该调度中心依托“灌区大数据平台”,能捕捉到泾惠渠各个测点的实时水情、闸门的瞬时水位、供水统计等数据,为水资源调度提供数据支撑,让春灌更精准。

  数字赋能,春灌更高效。今年春灌,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省交口抽渭灌区进一步提升智慧水利农灌服务水平,全面实施线上缴费,自主研发的交口抽渭农业灌溉管理平台已绑定用户5万户。

  “我们计划以供水服务为纽带,打破灌区管理者、农户及农业服务行业等各要素主体间的沟通壁垒,打造交口灌区数字孪生‘智慧农灌’新模式。”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总规划师、灌溉科科长韩延安说。

  “目前,全省春灌用水工作已陆续开始。各灌区将积极推进灌溉用水精细化管理,合理制定用水计划,科学调配现有水源,全力保障夏粮丰产丰收。”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工程师胡战峰表示。(记者 孙丹)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