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河南要闻

群众工作“送上门” 领导干部用心解

发布时间:2025-02-18 09:29:29

  2月17日,省委书记刘宁带头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来到省信访局接待来访群众,研究解决问题。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既可以消气,也可以通气,关键是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

  河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百姓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如何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切实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是中原大省在推进高效能治理道路上的必答题。

  带头接访听民声连民心

  信访工作,一端连着党和政府,一端系着群众冷暖。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选择当时上访较集中的金华市浦江县作为下访的第一站,开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推动形成了“浦江经验”。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出台相关文件,多次对领导干部带头接访提出要求。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省级领导干部每半年至少1天、市厅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1天、县(市、区、旗)领导干部每月至少1天、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每周至少1天到信访接待场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接待群众来访。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信访工作条例》,明确各级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应当阅办群众来信和网上信访、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定期下访,包案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领导干部带头接访是信访工作的重要内容。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以来,已有浙江、山东、山西等省份的省委书记深入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回应诉求、解决问题。

  近年来,河南也一直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对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同时,扑下身子“迎考”,沉到一线“解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也是一场能力和水平的大考验,有助于让改革攻坚的穿透力直通一线,破解难题的执行力直达基层。

  信访法治化的河南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访工作条例》也明确提出,“将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维护群众权益、规范信访秩序”。

  如何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主要从推进“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等“五个法治化”发力。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许多矛盾问题都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地方上部分信访群众存在“病急乱投医”的情况,一些信访干部在应对复杂局面时能力欠缺、火候不足。因此,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为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据了解,2024年1月1日起,信访工作法治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紧跟国家政策,我省于去年出台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若干措施,对领导干部常态化接访下访等工作作出了进一步安排,其中提到,要在坚持县(市、区)每个工作日县级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基础上,特别明确原则上每周一上午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接访。

  自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以来,我省信访事项受理办理质量不断提升,信访总量明显下降,信访上行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信访秩序持续好转。

  信访工作中蕴含的基层治理密码

  前不久,河南召开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五基四化”,有效促进发展、保障民生、化解风险、维护稳定。

  信访工作,是国家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平台和重要抓手。

  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省的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室不仅环境温馨、设施齐全,而且多配有“金牌调解员”,群众基本可实现在家门口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加强信访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突出源头治理,夯实基层基础,运用法治方式,做到预防在早、化解在小。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在郑州,“最多跑一地、一码解纠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让群众拿着手机就可以反映诉求、线上解决;在开封,有矛盾纠纷找电视节目《宋都调解》,通过“全景式”展现调解过程,“靶向式”开展普法教育……信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行业各领域多种问题,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共同发力,既从“块”上统筹,也从“条”上发力,形成“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融合推进循环。

  变“上访”为“下访”、变“接访”为“走访”,细致识别和诊断问题;变“信访”为“信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担当”,真抓实干地化解风险……各地探索的这些有效做法背后,蕴含着独特的基层治理密码。

  更好把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方能以“基层善治”助力“中国之治”。(河南日报记者 刘婵 张笑闻)

  河南省台办供稿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