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一线调研】智慧管理 错峰上市

发布时间:2025-02-18 15:54:57

  【一线调研】智慧管理 错峰上市

  ——看临猗“郇阳果园”如何带动果业升级

  无人机划破晨雾,红外光谱精准勾勒果树生长曲线;传感器深扎冻土,控制面板实时跳动土壤pH值与糖度数据;指尖轻触屏幕,智能系统同步唤醒百亩微喷防冻矩阵……2月8日,位于临猗县卓逸村的“郇阳果园”,果农王红军坐在屋内轻点手机,屋外的果树就得到了“悉心照料”。果业是临猗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如今这个果业大县正用数字技术重构苹果产业新格局。

  在临猗,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的“四新”果园被称作“郇阳果园”。通过科学育种、智慧管理、错峰上市,“郇阳果园”解决了重茬、品种单一、集中上市等困扰果业现代化发展的诸多问题,实现了果品升值、果业升级、果农增收。经过多年发展,46个“郇阳果园”让苹果成为全县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农民受益最大的特色产业。2024年,全县“郇阳果园”苹果产值超过亿元。

  良种迭代

  解开“四新密码”

  秦阳、维纳斯黄金、信浓金、优系富士……走进临猗特色果品与苗木质量调控重点实验室,桌上摆着的各种苹果红彤彤、圆滚滚,随手拿起一闻,自带天然香气。入口品尝,脆甜可口、香气浓郁。

  这么好的果子,怎么来的?“品种选育是关键。”实验室负责人杨勇介绍,实验人员通过无病害苹果苗木的选育,组培脱除危害苹果生产的花叶、褪绿叶斑、锈果等6种病毒,实现砧木、品种“双脱毒”,脱毒效果可达100%,不仅有效提高了苗木质量,而且保障了栽植后的早果性和丰产性。

  临猗的果业规模种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果业成了临猗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随着果品市场需求变迁和竞争压力增大,乔化密植、粗根大冠的传统苹果栽培成为“过去时”。对广大农民来说,苹果是端在手里的“铁饭碗”,要想端得稳、端得牢,就必须在提升果品质量上多下功夫。

  先后引进20余个优良品种,打造国家区域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3000亩抗重茬矮砧密植示范园……临猗将品种选育作为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重点,破解了老果园更新不能重茬栽培的难题,推动果业栽培模式由乔化栽培向矮化密植方向转型,有效缩短挂果周期,绿色、优质、高产成为“郇阳苹果”的关键词。

  光培育好苗还不够,必须进行多方推广,才能将实验成果转化为农民收入。“促进良种加速落地,产学研合作是有效途径。”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技术站站长畅元生说,“郇阳果园”积极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带领种植大户建立生产示范园,引导普通果农改种优良品种苹果,不断提高种植效益和产业市场竞争力。

  截至目前,该县已搭建102个产学研标准示范果园,通过这一平台引进苹果新品种16个,辐射带动新品种栽培达2万余亩。

  智慧栽培

  激活“链式效应”

  矮砧集约栽培实现量质齐升,微喷灌防冻技术改善果园小气候,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在大屏幕实时更新……“郇阳果园”科技范儿十足。

  “每棵果树下都安装了滴灌头,在电脑上设置好以后,系统会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调配合适的水肥比例,精准输送到果园。果农只要坐在室内操作鼠标就能实现这些操作,而且比凭经验更精准。”廉鹏虎是兴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最早建设“郇阳果园”的果农,看着园内各种现代化农业设备,他心里甜滋滋的。

  在北辛乡道场村“郇阳果园”,旋翼的嗡鸣声打破寂静,伴随着植保无人机掠过标准化方阵,雾化药液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彩虹。果农韩宪安滑动手机屏幕,土壤墒情与果树需肥量曲线在云端交汇。

  “传统经验种一亩大概要36个工时,现在智慧系统让耗时压缩至8分钟。”韩宪安说,打药机、除草机、采摘移动平台……凭借这些现代化农机,几个人忙活一天的工作量变成一个人忙几个小时,把农民从简单重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农业不再是简单的体力活,现在他们更关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

  “要实现本地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培养一支新型农民队伍。”临猗县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鹏介绍,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农民,临猗设立了果品提升培训班,先后策划6个专门的果品提升培训行动,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小农户开展素质素养提升试点培训,截至目前,全县已培养高素质农民3万余人次。

  北辛乡泥坡村村民廉鹏通过培训,成为一名“新农人”。如今,他与家人共同打理着30亩苹果园。得益于所学,这片果园年年呈现出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7万元。

  错峰出品

  抢滩“晨光市场”

  苹果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多年发展,“郇阳果园”苹果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快速增长。而到了每年秋天,苹果集中上市,果价多跌。“同果不同价、丰年难丰收”成了广大种植户心中的郁结。

  枝头上丰收的小苹果,咋能对接上大市场?

  “错峰上市,走差异化道路!”去年7月底,耽子庄村的苹果新品种“大卫嘎啦”迎来了成熟期,果农杜红羌也收到了来自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订单。

  采摘、分拣、封箱、装车……不到10小时,从枝头上掉落的“郇阳鲜果”已运到首都人民的餐桌上,300亩的果园为杜红羌带来上百万元的收益。

  尝到甜头的不止这一处“郇阳果园”。“去年亩产5000斤,每斤4元被客商整园收购,每亩综合收益超过1万元。”山西泰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峰难掩脸上的喜悦。

  “早”抓市场才能“早”赢天下。2020年,临猗县从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引进了早熟新品种“大卫嘎啦”,配合宽行密植、精准水肥、机械化操作等新模式,苹果的挂果期、上市期大幅缩短,帮助果农掌握市场话语权,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据统计,全县“大卫嘎啦”栽种面积达1万余亩,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从科学育苗到错峰突围,这是一次对传统果业价值链的重构。”面对即将萌发的新芽,畅元生摘下手套,掌心托起一枚横切的“大卫嘎啦”,“今年‘郇阳果园’还将继续扩建,配合冷链物流园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让‘郇阳模式’在黄河流域果业带继续‘抽枝散叶’。”

  红彤彤的苹果下了枝头,甜蜜蜜的幸福涌上心头。天气渐暖,这一片暂时沉寂的“郇阳果园”正在蓄能蕴新,向着春天生长。

  郭正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数字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