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加大了研发投入,又‘砍掉’了与机器人无关的业务,这样才能把精力聚焦在机器人研发上。”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认为,尽管放弃部分业务会在当下带来“阵痛”,但这也将让企业“轻装上阵”,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2月18日下午召开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多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前沿科创企业的代表分别发言,谈认识、说体会、提建议。
与拓斯达相似,参会的企业代表们都表现出了全力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赛道的决心。他们纷纷表示,广东在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能够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应用落地创造有利条件,接下来将加快自主创新研发的步伐,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为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探索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的“广东路线”
最近一段时间,DeepSeek的爆火让国内众多人工智能企业感受到追赶的压力,也让企业家们看到国产人工智能模型探索创新路径、实现全球领先的可能。
“颠覆性技术是没有‘护城河’的,今天领先不代表明天也能领先。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认为,人工智能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广东带来的既有挑战,也有广阔机遇。对此,不少企业代表深有同感。
“如果说DeepSeek是文科生和纯理科生,视觉空间模态就像是工科生和艺术生。”深圳兔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袁粒在现场进行了演示:拍摄一张杯子的照片,在30秒内就可以生成可编辑的3D模型。
他介绍,该企业在视觉空间大模型上持续发力,去年开源了6个基于国产芯片进行训练的视觉大模型,产品在电商、设计和建筑等行业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袁粒认为,和其他地区相比,广东的产业数据尤其是建筑行业的数据远远多于语言数据,可以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探索形成“广东路线”,用视觉空间智能大模型赋能各行各业发展。
“我们致力于无人驾驶系统研发和应用,推动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已经实现比人类驾驶安全性提高10倍,即将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介绍。
彭军认为,广东的政策支持、丰富的路测场景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迭代和优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也让自动驾驶的“中国方案”加速走出国门、抢滩海外市场。
在元象科技联合创始人肖志立看来,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竞争进入了全新阶段,DeepSeek-R1模型的发布,进一步表明国内研发团队有能力引领世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发展,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信心。
“元象将坚持在人工智能+3D两个方向的技术和业务布局,持续投入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探索,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肖志立表示。
广东机器人正走向世界
今年的春晚舞台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惊艳全场。事实上,在此之前,来自广东的优必选机器人曾经连续4年登上春晚舞台。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在机器人产业的创新研发和应用落地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发展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大有可为。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认为,要有不受制于短视商业逻辑的创新定力和“探索未至之境”的技术使命感,才能在核心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他介绍,腾讯致力于打造开放的具身智能平台,目前已经与国内40余家机器人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其中有近20家是广东省内企业,助力他们的机器人在各种场景落地应用。
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雷群介绍,企业深耕工业母机产业,研发生产的电主轴、转台产品等供应国内90%以上机床企业,解决了高档数控机床“缺芯少核”的短板、“卡脖子”问题,产品还批量出口到德国、意大利等机床强国。
“为了抢抓机器人产业的机遇,我们在去年把机器人业务独立,成立了广州市昊志机器人有限公司。”雷群认为,广东的机器人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应用优势,建议省里出台政策、引入投资资金助力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落户广东,建立产业集群优势。
“在不少欧美国家的商场里,都可以看到我们的商用机器人的身影。”座谈会上,普渡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涛介绍,作为扎根广东的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去年普渡科技的机器人产品全球出货量累计超8万台,稳居全球市占率第一。
张涛希望政府部门依托广东“双循环”枢纽优势,“搭台”协助企业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让广东机器人走向世界。
人才资金数据算力已成“刚需”
广东已基本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个产业领域,广东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企业代表们现场提出的建议与期待中,人才、资金、数据、算力成为高频词。
“人工智能是典型的高人才密度研发领域,创业公司早期需要通过持续融资来投入,研发算力是大模型企业的主要成本支出。”肖志立建议,国资基金可以加大对重点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支持,做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他还希望广东进一步出台和优化算力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在产业化中大胆应用推理技术。
袁粒提到,兔展智能从本科阶段就开始挖掘顶尖人才,凭借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建立了北大、港科大天才少年基地。“我们相信,年轻活跃的人才是做出重大创新的关键,希望广东可以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多人才政策,实现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
汇川技术副总裁李瑞琳建议强化对高端人才的激励举措,推进机器人企业与高校共建机器人专业。他还提出,随着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数据、算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能够建立清晰的引导规则,加快生产要素流通,将加快推动创新成果涌现。”
吴丰礼认为,制造业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燃料”。他建议,可以通过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与管理,建立高质量数据库,为算法和算力提供有力支持,再“反哺”制造领域。“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制造业的痛点和需求,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精准决策与智能生产。”
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企业代表,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张巍建议,广东可以重点打造具身大数据平台,面向本地企业开放。“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让我感受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机会就在中国。广东有良好的发展土壤与环境,我们对广东充满信心。”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宾红霞 邵一弘 李凤祥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