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太原市万柏林区九院新村:激活“院落经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发布时间:2025-02-21 16:13:29

  雨水节气刚过,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但春日的暖阳已悄然洒在九院新村青砖铺就的街道上。

  九院新村隶属于太原市万柏林区白家庄街道,是一个由采煤沉陷区整村搬迁改造而成的美丽乡村。该村通过党建引领、生态修复和创新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从“破窑洞”到“别墅群”、从“黑色伤疤”到“绿色氧吧”的华丽蜕变。

  如今的九院新村,依托“院落经济”模式,将150栋闲置院落改造为特色餐饮区、文创游玩区等六大功能区,成为集吃、住、游、乐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内环境优美、业态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户入驻,村民收入显著提高,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是太原市乃至山西省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驱动“九院模式”

  2月18日午后,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太原市万柏林区白家庄街道九院新村。村口的广场热闹非凡:老人们围坐唠着家常,孩子们在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村子上空。不远处,一座座粉墙黛瓦的院落里,咖啡香气与火锅的烟火味交织升腾,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

  漫步村中,“院里黔山渔记”的布依族风情、“黄山小院”的徽派韵味、“仟豆咖啡”的现代简约,每一处院落都独具特色。游客们或在小桥流水的庭院中品茶,或在工业风的咖啡馆内拍照打卡,享受着难得的闲适时光。谁能想到,这座充满“烟火气”的美丽乡村,曾是因煤矿开采而千疮百孔的采空区?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参观了九院新村的发展历程展板,倾听了村干部、村民等人讲述村里这些年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当周边村庄还在依赖传统农业时,九院村党支部便以超前眼光带领村民跑运输、开煤矿,积累发展资金。1990年整村搬迁后,面对村民“上楼”后的治理难题,党支部创新推行“红色网格”,党员担任“微网格长”,解决民生问题超200件,群众满意度达98%。2023年,村党支部获评“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全省基层治理的标杆。

  2021年,九院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打造九院模式,通过五项建设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制定《党员干部廉洁履职规定》《村干部行为“七个严禁”》,每年开展廉政警示教育5次。村“两委”主干定期参加“领头雁”培训,九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旭斌直言:“干部不带头,群众怎么信你?”

  关闭煤矿时,部分村民质疑,村两委顶住压力,带领村民种樱桃、搞旅游,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统租统营”模式推进初期,部分村民担忧“院子交给集体,租金能否到位?”党员率先签约,并挨家挨户讲解政策。村民王大爷回忆:“党员帮我们算经济账,还承诺优先录用村民到商户工作,大家这才放心。”

  蜕变之路:从“破窑洞”到“别墅群”

  九院新村的故事,始于一场艰难的抉择。

  20世纪80年代,九院村由九院、官地、一家庄、木瓜凹、狼坡、秋沟等6个自然村组成,散落在太原市西山腹地。这里曾是煤矿开采的核心区,村民们靠山吃山,依赖煤矿为生。然而,长期的过度开采导致地表沉陷、水源枯竭,村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那时候,我们住在山坡上的土坯房里,房子裂缝越来越大,喝水都成问题。”村民梁定利回忆道。到20世纪80年代末,九院村已成为采空区,村民面临“没地种、没水喝”的生存窘境。

  1990年,九院村党支部做出了一项改变村庄命运的决定:整村搬迁。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从山上破旧的窑洞搬到了山下新建的别墅式住宅区。新村占地11.4万平方米,166户村民住进了二层小楼,每户都配有独立院落。

  “搬进新村的那天,全村人都哭了。”老支书石巨成回忆道,“虽然条件好了,但大家心里没底,没了煤矿,靠什么生活?”

  搬迁后,九院村党支部并没有停下脚步。2010年,九院村响应国家政策关闭了储煤场,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回填矿坑、覆土植绿,曾经的采空区变成了狼坡狮子崖景区,千亩采摘园里樱桃、杏树、山楂树果实累累,吸引了大批游客。

  “谁能想到,这么美的景区以前是采空区呢?”村委会办公室主任路贵贞感慨道。如今的狼坡狮子崖,溪流成瀑、茅草屋野趣盎然,已成为太原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

  随着生态修复的推进,九院新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村里建起高层住宅,大部分村民迁入新居,150栋别墅式院落闲置下来。如何盘活这些资源,成为村党支部面临的新课题。

  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九院村两委创新推出“统租统营”模式:村集体以统一租金标准承租村民院落,经规划改造后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特色餐饮、民宿、文创等业态。这一模式正在逐步实施。

  “过去院子空着,现在每年能收租金,还能在商户那里打工,收入翻了好几倍!”一村民笑着说道。

  群众参与: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治理跃迁

  九院新村的振兴密码中,“群众力量”是最动人的注脚。

  每月15日,九院新村的“楼院议事会”准时召开。从停车位分配到垃圾分类规则,村民手握“议事权”,先后制定《文明公约》等12项自治制度。

  90后青年梁飞留学归来,被家乡变化打动,创办“仟豆咖啡”,举办冥想疗愈、读书会等活动,成为年轻人打卡地;村民韩石桥放弃外地工作,用自家小院开火锅店,年收入超30万元。“过去村里留不住人,现在年轻人争着回来创业!”石旭斌感慨。

  小学生发起“垃圾分类小课堂”,用“小手拉大手”改变生活习惯。村民郭拉柱十年如一日义务清扫街道,他说:“村子变美了,咱脸上有光!”多年来,不论邻居们谁家生活上遇到困难,郭拉柱都忙前忙后,出力献策。他每天身穿志愿者马甲,义务维护新村卫生。

  转型成效:“统租统营”激活“院落经济”

  山西晚报记者漫步在九院新村的街道,一排排小院外墙上,有的装饰风车,有的点缀特色涂鸦,曾经的乡土味被浓郁的文艺气息取代。

  走进“町风和牛日式烤肉”小院,半卷的竹帘、小桥流水和原木色的装饰,营造出恬静淡然的氛围。刚刚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店内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打扫卫生。“平时不是很忙,周末客人比较多。”饭店负责人说,虽然开业时间不长,但整体经营情况还不错。

  “在云端”是一家云南风格的饭店,踏入院内,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大理古城,竹楼竹椅、茅草棚顶,加上民族风的装饰,搭配大理特色酒吧的演艺台,营造出温馨惬意的用餐氛围。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九院新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实施以村集体“统租统营”模式,将150座别墅式院落,以特色餐饮区、文创游玩区等六大功能区为重点,把九院新村改造成为吃、住、游、乐为一体的转型发展示范村。

  九院新村转型成效显现,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兴业人员。

  “模样影像”店的院门看起来平平无奇,进入院内却是别有一番天地。白色的院墙为背景,一张长椅搭建出浪漫的取景地。400平方米的小院内,搭建了两层实地场景,上百套服装和专业的造型师,让来这里拍摄婚纱照、肖像写真的年轻人找到不一样的感觉。店主过去在市区开影楼,随着九院新村影响日渐扩大,他慕名而来,一眼就相中了这里的环境。开业一年多来,生意越来越好。

  漫步村内,客栈、茶社、剧本杀馆、宠物馆……当下流行的业态应有尽有。如今,九院新村已入驻87家商户,形成以餐饮为主,品类齐全的业态,其中,餐饮业包含了川、黔、徽、湘、赣等地方菜肴,以及法国、意大利、印度、日本等异域风味,形成“一院一景、一店一品”格局。

  不仅如此,这六大功能区还赋能了“网红效应”。在特色餐饮区,“院里黔山渔记”“黄山小院”等网红餐厅日均客流超500人;文创游玩区中,剧本杀俱乐部、摄影工作室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康养区引入中医理疗、禅修体验,打造“慢生活”品牌;综合服务区建设游客中心、智慧停车场,提升服务承载力。

  数据显示,九院新村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旧村1.7万亩采空区变身狼坡狮子崖景区,千亩采摘园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新村“院落经济”带动就业200余人,村民每年户均增收5-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13.55万元,较搬迁前增长20倍。

  近年来,在推动城乡融合过程中,太原市万柏林区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大力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改造,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步伐,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动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万柏林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山西晚报记者 李飞飞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数字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