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一年间 | 全国政协委员董洪川:发挥外语院校特色优势 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第1眼TV-华龙网讯(唐雨)虽然还没到正式开学的时间,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已经随处可见返校的学生,到处充满着青春活力。
多功能教室里、花园的石桌子上,三三两两的学生围坐在一起,他们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屏幕闪烁,中英法德多语种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再也熟悉不过。年轻学子用外语激烈辩论国际议题,或是围绕热门话题展开讨论,仿佛提前站在了国际舞台的“最前线”。
对于这位全国政协委员而言,这样的日常片段恰是他履职的缩影:在校园里播种“外语服务国家大局”的种子,在两会上为它们争取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过去一年,他带着类似的思考与实践,步履不停地穿梭于教育现场与参政议政的舞台之间。
外语人才培养有了让人欣喜的改变
“去年全国两会,我提交了4份提案,相关部门都给予了认真回复,有些建议也被吸纳成为相关管理制度。”董洪川介绍,4份提案分别聚焦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外语人才和对外翻译人才培养、加强未成年人出国留学管理、加强数字化改革框架下构建重大政策仿真模拟预测、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能力等方面,各有侧重,凝聚着董洪川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的思考。
特别是关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加大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外语人才和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提案,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董洪川看来,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我国需要大批国际传播人才和外语人才,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特别是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让国人了解世界。
教育部门在给他的回复中提到,将会认真研究提案中的相关建议,不断推动外语人才培养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但在过去一年中,董洪川很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新变化。“就拿川外来说,去年我们成为了首批获得翻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DTI)的学校之一,这是外语学科在面临诸多挑战,经历深刻变革背景下学科建设的又一重要突破。”董洪川认为,这些无不反映出国家对外语人才和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视。
让学校发展和服务大局有机统一
外语院校的改革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如何做到有机统一?这个问题一直是董洪川思考的核心问题。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校长,他始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词,推动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在学科建设方面,川外秉持“外语+”的理念,即以外语学科为核心,融合经济学、法学、国际关系等多学科,打造复合型学科体系。同时,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推动专业间交叉融合,着力发展文科类新兴交叉专业。目前,学校已新增英语+法学等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新设12个辅修专业,“跨境电子商务”获批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在人才培养方面,董洪川强调,一所大学的师资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去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聘请了一名来自爱丁堡大学的专研英语文学的知名专家。这名专家,每周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川外的青年老师上课或者组织学术交流。“我们不强调上课课时数量,也不局限课堂形式,让专家把最擅长的、学生最想了解的展现在课堂上。”
董洪川认为,“大师进大学”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也为教学注入活力。“名师进课堂绝非简单的‘名人效应’,而是通过知识传递、思维启迪,实现教育生态的立体升级。对高校而言,这既是应对时代变革的主动选择,也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可能性。”
持续关注,让提案既有连贯性也有递进性
梳理董洪川近年来的提案会发现,他的提案之间既有连贯性也有递进性。
今年,董洪川依然将目光投向“外语院校如何服务国家中心工作”,然而切口却更小更聚焦。“外语院校应该高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旗,努力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传播代言人。”董洪川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的国际传播要有新思路。“我认为,应该以海外高等院校为突破口,拓展关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受众群体。同时,让‘内外双轮驱动’成为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故事的扩音器。”
董洪川解释,所谓内外双轮驱动,一方面以国家权威主流媒体海外分支机构为主导,整合海外中资背景的主流社交软件运营方,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发声。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并培育若干在当地具备长期稳定合作潜能的外国媒体,以其当事国自有媒体的先天优势定期不定期转载报道或实时报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系列成果。
“我们要充分发挥外语院校的特色优势,从国际传播视角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还要让我们的故事‘悦耳、动听’,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董洪川说,今年全国两会他还将围绕“深化国际化办学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相关内容提交提案,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