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新农人的“兴农梦”
人勤春来早。2月17日一大早,踏着春光,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村民余治东正忙着进行田间管理。
“去年,2.5万公斤稻米一售而空,稻田里的鲤鱼和鲫鱼也供不应求。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瞄准市场需求,走绿色优质的路子,准没错。”谈及返乡创业的情况,余治东言语间透着自豪。
稻渔综合种养在蒋家坪村是个新鲜事。过去,蒋家坪村的发展长期被秦巴山区连绵的群山所困,外出务工成了村里许多年轻人的唯一出路。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茶旅融合产业兴旺……随着蒋家坪村的快速发展,不少游子看到了家乡蕴藏的无限机遇与希望。
2020年,在浙江做了多年生意的余治东重回大山的“怀抱”,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看中了凤凰山下桐皮沟的100余亩水田,准备在稻渔综合种养上施展拳脚。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然而,土地流转到手后,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桐皮沟位置偏,唯一的水泥路只有3米多宽,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改造水田只能靠人工。卷起裤腿,戴上斗笠,余治东一头扎进稻田。除了自己摸索,余治东还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外出交流、参加培训,向技术专家请教,学习田面整治、导流沟开挖、鱼苗投放、喂养管护等技能。
稻田里长出第一茬水稻时,余治东满怀期待地把稻米带回家,只尝了一口就撂了筷子。“又硬又不好吃,没有米的香味。”余治东回忆,如何把稻米品质提上去,他心里一度直嘀咕。
“单看水稻的外观很难判断稻米的口感好不好,蒸煮后品尝是最直接的判断方法。”余治东说。接下来,他几乎天天跟在农业专家后面学习,不断试验适合桐皮沟种植的水稻品种。紧接着,好消息一个个传来:生产路拓宽了,大型机械能进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起来了。
农用机械用起来更方便,能排涝、灌溉,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老经验融合新技术,经过3年多的摸索与实践,2023年,100余亩稻田喜获丰收,余治东照例把稻米拿回了家。待晶莹剔透的米饭端上桌后,香味立刻蔓延开来。“这下成了!”余治东喜不自胜。
“与传统稻米相比,稻鱼米的价格翻了几番,绿色生态就是‘金字招牌’。”余治东说。
如今,余治东的生态农业越做越大,“女娲凤凰蒋家坪”稻鱼米品牌越打越响。他对稻田进行了改造,修建了深沟渠和深鱼凼,投放了1000公斤鱼苗。今年,他又一次性投放了1500公斤鱼苗,预计下半年每亩收入能增加2500元左右。
不仅如此,余治东还将稻田升级为粮油基地,利用水稻和油菜的生长时间差,采取水旱轮作方式,让“冬闲田”变为“增收田”“景观田”“效益田”,提升土地利用率。春天,金色的油菜花海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村子又多了一项富民新产业。
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余治东带动8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这些年给乡亲发了100多万元工资。能带动大伙一起致富,我很有成就感。”余治东说。
蒋家坪村村民陈尚福是受益者之一。他在余治东的粮油基地从事田间管护工作,还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茶企拿租金。“以前村里没产业,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女儿也从外地回来在村里的游客中心当讲解员,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陈尚福说。
春日里,漫步在蒋家坪村,不时能见到前来踏青的游客。去年,蒋家坪村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吸引2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茶文旅、农文旅融合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我们整合生态、人文等资源,强化景区特色并提升游客体验。游客可以参与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事劳作、茶艺观赏等活动,还可以‘打卡’景观稻田。”蒋家坪村村委会副主任柯美兴说,除茶叶主导产业,村里还发展了生态水稻种植基地200余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00余亩,培育“农业+文化教育”“农业+休闲养生”等新业态,从“种茶叶、种粮食”到“卖风景、扬文化”。
4年多来,蒋家坪村村民通过直接参与产业建设和旅游业服务,户年均纯收入增长5500元以上。2024年,蒋家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6万元。
走进蒋家坪村乡村振兴超市,各类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不少游客选择我们本地生产的富硒粮油、茶叶等当作伴手礼。”柯美兴说,村里还筹划搭设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路径。
午后,阳光洒在蒋家坪村的田野上,一辆旅游大巴缓缓驶入村庄。游客陆续下车,踏上蜿蜒的茶山小径,穿梭在翠绿的茶园间,欢声笑语与茶香交织。
不久前,余治东开办的农家乐投入试运营,地道的陕南地方菜好评不断。望着眼前如画的景色,他有了新的憧憬:“乘着村里旅游业发展的‘东风’,我打算将这片稻田打造成‘美丽田园综合体’,再流转几间闲置房屋开办体验式民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更多游客来蒋家坪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记者 齐珂雨 董剑南
来源:群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