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平
近日,由本溪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华·彩——珐琅器专题展”在本溪市迎接参观者,此次展览展出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珐琅器50余件套,时间跨越元代至当代。
珐琅又称“佛菻”“佛郎”“拂郎”“发蓝”,是一种复合矿物材料,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基本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硼砂、硝石、碳酸钠和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等,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等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器又称“金属胎珐琅器”,是以金属(多数为铜,少数为金银)为胎体,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制所得的复合型工艺制品。
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珐琅工艺经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中国工匠在掌握这门技术之后,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融入其中。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珐琅工艺逐渐成熟,取得辉煌成就,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本溪市博物馆此次展出的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三足炉,为辽博馆藏品,高9厘米,口径12.8厘米、足距8厘米,香炉为铜胎,胎体厚重,敞口、平折沿,口镶宽边,附三股绳纹式立耳,扁圆腹,器腹双层,底凸出三乳足,沿口及三足均以鎏金为饰,璀璨闪耀,器形是模仿商周炊粥、盛粥之器——鬲的形制。器内镀金,口沿刻转枝叶片,边刻卷须,沿上有“大明景泰年制”六个楷书款。器表浅蓝地,颈饰五彩云头纹一周,腹部用掐丝工艺,以红、绿、紫彩绘葡萄纹,三五成串悬于枝叶间,相簇相生,枝藤蔓蔓,叶宽而厚,筋脉分明,自肩部蜿蜒而下,随炉身线条婉转起伏,呈现繁复华丽之美,三足间的炉底另饰以菊花和叶片。整器造型精巧别致,珐琅色彩典雅,柔润透亮,有矿物质般的晶莹感。
“华·彩——珐琅器专题展”从珐琅源流、制作工艺、造型特征以及装饰纹样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引领参观者走进珐琅的世界,了解中国珐琅器的前世今生。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