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科技与爱心接力 他与家人离散28载终相聚

发布时间:2025-02-27 15:09:27

“这好像是我五叔,1997年他离家外出到内蒙古打工,之后莫名失踪,家里一直在找,爷爷奶奶都走了还是没找到,我的父亲也年迈了,他交代我们一定要找到他……”这是张先生给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工作人员的一段语音。不久前,一名身份不明的五旬男子因行为异常由公安机关护送至市区分站求助,一场曲折的寻亲之旅悄然开启。

祖籍推断、乡音甄别

寻亲视频迅速扩散

“叔叔,您怎么称呼?”

“我没有名字……”

“您的家人呢?”

“不知道。”

“家在哪呢?”

“没有,不知道。”

“年夜饭家里包饺子吗?”

“吃饺子,吃饺子。”

这样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成为唯一的线索。面对这样一位被流浪岁月模糊了记忆的迷途之人,常规问询陷入了僵局。此时,公安部门反馈DNA、人像比对结果无相符,各类平台发布的寻亲公告同样没有消息。

面对僵局,寻亲小组再次分析研判男子的情况,决定采取“科技+乡音”双轨排查方案。一方面迅速联系公安部门协助,运用祖籍推断技术展开比对,同时联系公益联盟成员单位之一的广州蜗牛公益开展乡音甄别。很快好消息传来,祖籍推断结果显示男子的祖籍很有可能与甘肃省天水市某地存在高度关联,另一边蜗牛公益志愿者在反复聆听男子发音后,敏锐捕捉到其口音中混杂着甘肃天水与内蒙古乌海的独特腔调,“西北口音叠加强化鼻音,可能经历过长期跨地域流动”,这一发现立即触发“乡音地图”定向推送,寻亲视频通过公益联盟的志愿者网络迅速扩散到各个关联地区。

志愿者深度介入

形成无形寻亲网络

寻亲小组根据线索迫不及待联系当地有关部门协助查询,满怀希望等待着结果。同时,寻亲小组在另一公益联盟成员单位——“缘梦公益王曙工作室”的协助下,根据地址线索进行模糊查询,很快发现一个被时光掩埋了近三十年的名字——张来聚(化名),身份信息与前期获得的线索高度相符,但“张来聚”早已因“失踪”在户籍档案中注销,已无直系亲属。当工作人员又一次联系当地村委会时,却在村干部那里得到了“查无此人”的答复。寻亲再次受阻,寻亲小组意外之余更多的是疑惑,“技术+乡音”双保险之下到底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转机出现在公益联盟志愿者网络的深度介入。寻亲小组决定根据双排查的结果进一步深度排查,必要时联动公益联盟当地志愿者开展实地走访。2月18日上午11时03分,包含粤、湘、蒙、甘等多地志愿者的专项工作群组建,各地志愿者迅速响应,运用各大网络平台定向推送寻亲信息,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寻亲网络。12时02分,一则来自四川成都的留言让所有人屏息:“张来聚,这好像是我五叔!”后来的故事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在千里之外务工的张家子侄向工作人员诉说着泛黄的记忆与亲情:“五叔1997年说去乌海挖煤,走时穿着蓝布衫,28年过去,五叔容貌全变了……”

张来聚的寻亲故事再次验证了公益联盟链接的社会力量在碎片信息整合中的独特价值。

对接后续属地安置事宜

让团圆不止步于相认

这场高效寻亲的背后,是日渐成形的“统筹高效、多方联动、专业引领、服务多元”广州市区域性中心试点寻亲返乡综合平台在发挥作用。从公安部门的祖籍推断技术到蜗牛公益的乡音甄别,从四省多地志愿者的网格化排查到网络平台的智能推送,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专业力量与民间智慧的融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救助寻亲链条的持续延伸。在后续跟进中寻亲小组了解到张家的情况并不乐观,张来聚父母已故,未婚无子女,老家只有年迈且残疾的哥哥,张家年轻一辈的子侄常年在外打工,年过五旬、常年患病的张来聚返乡后显然无法独立生活。面对家属的顾虑,市区分站积极协助亲属进行亲缘鉴定以恢复张来聚户籍,同时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对接后续属地安置事宜,实实在在为亲属排忧解难。正如市区分站主要负责人强调的:“不能让团圆止步于相认,兜底救助要守护寻亲团圆的温情底色。”

“当年我们贴了三千张寻人启事都没消息,如今靠着手机就把五叔找回来了。”张家子侄含泪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时代的温暖注脚。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通讯员 梁光楣 张萌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