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鲁时空

观澜亭|“AI处方”再添红线,AI应有所不为

发布时间:2025-02-27 17:19:00

日前,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引发热议。

早在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规定处方必须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禁止自动生成处方。此后,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福建、广西、上海、天津等地,陆续出台相关办法,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近来,随着AI在医疗行业应用的逐步深入,全国多家医院纷纷接入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完成本地化部署:浙江省中医院在儿科、妇科等多个临床科室试用AI助手;北京儿童医院率先让“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四川省人民医院将AI技术用在看病全流程中,对数据的整合分析以及辅助医院运行……不难看出,DeepSeek的应用涵盖门诊预问诊、报告解读、病历质控等领域。

医疗创新在提速,“医疗+AI”的确成为一种新趋势。再次明确“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也为AI医疗划定新的禁区。这一规定看似给火热的AI医疗“泼了冷水”,实则揭开了行业发展的深层命题:当技术试图突破医疗本质的边界时,我们应当思考——AI的无所不能,是否真的意味着它应该无所不为?

一张薄薄的处方笺,是医生对病理机制、药物动力学、个体差异等复杂情况的精密诊断,更凝结着医生多年临床经验形成的判断力。

当前,AI处方的局限性显而易见,距离“独立行医”还有多重门槛:AI依赖历史数据训练,但我国医疗资源和数据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等问题,当模型基于有偏差的数据时,用AI自动生成药方对病情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忽略个体差异,可能对罕见病、特殊体质患者产生误判,增加了患者的用药风险。另外,AI缺乏临床经验,无法像医生一样通过查体、医患沟通获取病情信息,难以满足精确医疗的需求。

AI处方涉及责任归属问题,从法律法规来看,AI并无处方权。危险的是,如若AI处方导致医疗事故时,无法界定责任主体到底是谁,患者的医疗安全难以保障。

医疗的本质始终是“人的医学”,不可置否的是,医护人员才是医疗工作的真正核心力量,划定AI处方药红线不是否定技术创新,而是为了回归医疗的本质价值。

这也就意味着,AI在互联网诊疗服务中要明确定位,划清界限,合理应用。不做“不能”之事,方成“可为”之功。

(大众新闻记者 田汝晔)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