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潍坊市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的大棚里,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挂满藤蔓,鲜翠欲滴。冬至前种惊蛰收,这些在大棚里生长的早春茬西瓜,上市早、味道好,价格不低却供不应求。
谚语说:“春雷响,万物长。”古人称惊蛰为二月节,它标志着农历二月仲春的开始。每到惊蛰节气,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此时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开始复苏。
宋末元初,由于时间相近,农历二月二与惊蛰习俗相融合并延续至今,称为青龙节、春龙节、龙头节,俗称龙抬头。结合惊蛰节气特点,这个节日以驱虫害和祈丰收为主。
在东明,旧时这天要在场院内用草木灰“围仓”,期盼当年五谷丰登,房子周围也要用灰围起来,防止五毒出洞。在文登,昆嵛山区百姓会将红纸剪成龙贴在窗上,并在屋内、院中撒草木灰,据说可以驱蛇。
如今仍比较盛行的习俗是炒蝎豆。潍坊、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
当然,这天的特色美食也不少。威海等地流行早起蒸糕,以祀春龙起蛰。滕州等地蒸馍馍,名为“蒸龙蛋”;吃面条,名为“龙须面”郓城等地流行吃烙饼,认为烙饼可铺囤底、盖囤尖,图个粮仓安全的好彩头。
此时节,要进行春耕春管,田野间、大棚里呈现一派人勤春早的忙碌景象,所以有“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的说法。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