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根据《规划》,黄埔区将建设“活力湾顶明珠、创新未来智城”,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区、开放之区、生态之区、文明之区、幸福之区。
高点定位未来黄埔
黄埔区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是“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规划》锚定一个目标愿景、五个发展定位、三项核心功能,描绘了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发展蓝图。建设“活力湾顶明珠、创新未来智城”,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区、开放之区、生态之区、文明之区、幸福之区,是黄埔区面向2035年的目标愿景。
《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湾区科技创新主引擎、海丝国际合作先行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东部中心重要承载区”,要求黄埔区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新型国际贸易枢纽”等核心功能。
发展空间更加优化
《规划》强调要高质量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打造与世界接轨的创新高地,链接国际高端要素。《规划》要求加强与湾区重大创新平台深度协作,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核心引擎建设。
黄埔区要充分发挥作为广州“两江东进、两洋南拓”战略交汇点的动能优势,贯通东西、链接南北。向东锻造世界级智造产业带,聚焦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协同增城,加速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向西串联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构筑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东十公里“黄金岸线”,塑造历史古韵和现代风貌交融的国际滨水区;向南融入广州活力创新轴,打造支撑广州创新智造发展的新脊梁,实现广州科学城与南沙科学城双星辉映;向北激活国家知识中心城创新极核,统筹推动周边城镇全面融入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创新网络。
此外,黄埔区要联动发展拓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与土地资源要素配置。《规划》强调融湾向洋、产城协调、要素流动,构建“一带、双廊,三城一岛”的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
“一带”提升:建设珠江高质量发展带“黄金岸线”,着力推进广州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一流滨水区。
“双廊”崛起:落实广州活力创新轴建设要求,构建科技创新走廊、产业创新走廊。
“三城一岛”联动: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海丝城、广州国际生物岛战略互动、空间互联、产业互补,加快形成集约集成、高质量发展的城镇空间布局。
产业发展更加强劲
面向2035年,《规划》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前瞻布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纳米科技、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发展新优势的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建设湾区科技创新主引擎。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平台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中心、慧眼大设施工程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协同各类高水平研究机构,助力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通过划定全市面积最大的工业用地控制线,为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硬核”载体,让每条产业链都有“定制空间”。《规划》提出挖掘存量工业用地潜力,制定差异化的用地分类管控和产业扶持政策,逐步推进低效产业、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低效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铺展出一幅绿色、智能、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蓝图。
宜居城区更具活力
面向2035年,黄埔区要搭建山海连城生态网络,建设三级生态廊道体系,融入区域生态格局。依托主干河流及大型绿色开敞空间,构建珠江黄埔航道风廊、龙头山—帽峰山风廊等通风廊道,让“自然做功”,引风入城。
以十大森林示范建设,推动百片森林连片成林,形成特色森林城市景观,依托碧道、绿道、登山步道、古驿道、乡村风景道、“连城森邻道”等各类线性设施建设,构建“八山连城”城市浅山森林休闲环,推动建设美好宜居的生态空间。此外,《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对长洲岛、南海神庙周边、滨江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在建设通达湾区、畅联全国的交通网络方面,《规划》提出推进黄埔站、知识城站高铁“双枢纽”与区域轨道建设,全面融入湾区万亿级城市群一小时交通圈,进一步提升枢纽能级;新建四条跨江隧道,织密与海珠、番禺、东莞等地的跨江联系。面向未来交通场景,《规划》提出以智慧赋能促进交通多式联运的空间协同,完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及运营服务体系,构建低空飞行航线网络,推进智慧交通、未来交通体系建设。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通讯员 邱晓桐 陈翕羽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