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政策落地“温差”是提振企业信心的关键所在
前几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冯帆就网友提出的“政策落地可以更快些吗”作出回应。她提到,为优化营商环境,各地推出越来越多的便民惠民政策,但一些企业和群众反映,从“出台政策”到“享受到政策”,存在一定距离和“时差”。过去是政府发公告,企业、群众看到了再来申请,其中存在对政策不知晓、申请速度慢等问题,这就导致了政策输送和企业获利间形成“接口不对等”的情况。
窥一斑而知全豹。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惠企利民方面频出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大礼包”。然而,有部分企业反映,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登记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审批周期长等原因无法真正受益。再者,为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各地各部门频频喊出“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的口号,然而,“云端服务”“线上通办”的改革是否考虑到数字鸿沟视域下并未完全适应电子化操作的企业群众?线下办理场景是否一如既往提供了周到的服务?此外,为紧跟改革脚步,许多政府部门出台事无巨细的惠企文件条例,并且会不定期增补、修改,但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企业以及实施单位能否跟踪到最新政策?
政府不断“上菜”,企业“吃”进去了多少?换言之,营商政策与企业感受之间是否真正对等?这个问题似乎更应该被考量。
近期,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民生感受之间的“温差”频频被谈论。然而,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这种差异似乎同样存在。营商政策与企业感受之间“此高彼低”,遂出现“温差”,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阻力。“环境”一词通常指的是区域情况和条件,“营商环境”从广义上可指影响企业营商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因素,现实环境的质量和状况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体感,在“营商环境”议题中,基础设施、政策落实、资源要素、发展前景等即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体感”因素。
2025年开春,全国多地政府举行“新春第一会”,值得关注的是,在各个省份陆续发布的政策措施中,纷纷将“企业感受”前置。例如,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感受”首次被放在大标题中;南京召开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动员全市上下要着力提升5个“度”,其中以需求性牵引提升“企业感受度”居于首位;江西连续两年将“深入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经营主体活,江西经济才能活;经营主体好,江西发展才会好”的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优化营商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逐步精准“点”在企业的需求感和获得感上。毕竟,惠企政策再完善、营商品牌再响亮,“体验官”是企业,“打分权”同样也在企业手中。因此,优化营商环境,并不仅限于政府发布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更要看企业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以“需求端”的诉求倒逼“供给侧”的改革,消弭两者之间的“温差”,方能真正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邱素凡
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