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未来长三角智慧农业怎么做?来看这场“头脑风暴”

发布时间:2025-03-24 17:11:24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明确要因地制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并在智慧农业方面,提出了“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的要求。近日,由农业农村部长三角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江苏省智慧农业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长三角智慧农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落地模式的创新探索等关键环节,探讨智慧农业做什么、怎么做?

走在前列,做强协同发展

第一届设计200人的论坛规模,实际到场500人;本届规划参会300人,实际到场1000人……这场长三角农业盛会为何频频“花落江苏”?为何参会人数总会远超预期?

当“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风向标”,“智慧农业”正是培育和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长三角在智慧农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 72%,数字技术覆盖超 60%的规模经营主体。其中,江苏持续加快技术、装备、数据融合应用赋能增智,目前共建设各类“无人化”农场283个,项目总投入8.72亿元,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智慧化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此外,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江苏省农科院作为我国农业气象和农业模型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2018年组建成立了智慧农业团队,并先后建设农业农村部长三角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等智慧农业领域部省级平台9个。

“近年来,我院在智慧农业测控关键核心算法、农业遥感大数据智能化利用、农业机器人及装备智能化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江苏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王克华介绍,接下来,省农科院将紧扣论坛“协同创新、智领未来”的主题,深化交流合作,聚力突破制约智慧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关键性瓶颈问题,力争在技术装备研发、综合应用场景打造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和丰硕成果,为全国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长三角力量。

为深入探索智慧农业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持续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智慧农业的强劲动力,论坛上,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王荣平建议,长三角要共聚科教资源新优势,聚焦智能育种、农业机器人、低空遥感等领域和方向,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共建数据共享新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农业数据跨域流通平台,联动打破信息壁垒;共育农业人才新生态,科教单位、职业院校、龙头企业联合,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运营的“新农人”;共推产业融合新示范,打造长三角“智慧+”产业发展带,研发推广示范全链条数字化模式。

“长三角地区在人才、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潜力、资本市场和工业配套等方面彰显了强大的创新要素配置能力,具有发展智慧农业的先天优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认为,推动区域智慧农业更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核心技术与应用的两个关系,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迁移泛化、落地应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全国最优秀的省级农科院之一,智慧农业学科的发展发挥了较好引领带动作用。他透露,正在谋划推动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和长三角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联合组建团队,共同开展AI4S(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装备研发。

数据先行,插上科技翅膀

“智慧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方向,前景广阔。发展智慧农业首先必须有数据,有数据才能建模型,继而进行决策和分析。”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认为,未来十年,智慧农业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机器人+自主无人系统”为主要技术,以“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结果与实施工具一体化”为主要特点,以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机器人为作业工具,以智慧农场、无人化或者少人化农场为表现形态。

在江苏省农科院,有这样一支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来自集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等跨学科的硕博人才,深耕番茄近十年,自主研发出一整套数字化种植模式和智能化系统。

“我们把实验室搬进了种植大棚,累计采集土壤、气象等7大类89种数据,形成国内首个设施农业全周期基础数据集。”农业农村部长三角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任妮介绍,目前,团队聚焦智慧农业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构建起覆盖大棚改建、种植管理、智能决策的全链条数字化系统,且智能系统可通过自主研发的AI算法平台,实时调控水肥光照,实现“场景+链式”智慧种植解决方案。

论坛上,任妮分享了团队在数据要素赋能农业产业数智话转型的这一创新与实践,“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今年年初,团队积累的30亿智慧番茄种植数据经专业团队评估,做了数据资产认证,初步形成3个‘设施果蔬’系列数据产品。”她透露,作为全省首个农业领域数据产品,该产品预计近期将在数交所挂牌,开创我省农业数据要素流通先例。

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解决了设施果蔬智能生产过程中经验依赖、劳动密集、管理决策粗放等生产实际问题,目前已在省内应用超5万平方米,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在2024年度“数据要素X”大赛中,从1.9万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而言,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两大领域,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已进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的智能育种4.0阶段。”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王小兵认为,要夯实数据基础,把数据、数字技术应用到新品种培育、农业生产全过程和供应链各环节,特别是要把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到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插上数字科技的翅膀。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主旨报告中“回应”,目前,常规育种对我国粮食生产作出重要贡献,但高产高效、优质功能性等突破性品种培育进入瓶颈期,进一步提升单产难度大,急需寻找新的增产技术途径。围绕改良目标性状,通过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育种设计方案,定向培育新种质和新品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性状改良精准度和育种效率,为粮食安全和产量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新质发展力。

智慧植保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植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旨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智能植保装备和决策平台可整合多维度数据,推动农业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指出,数据孤岛问题仍是核心挑战,需依托统一操作系统构建农业物联网底座,打破数据壁垒。未来,智慧植保将迈向全流程智能化、精准化和绿色化,通过减少农药使用、优化资源效率,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技术同样也正深度赋能林草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谈到,新时期林草事业亟需生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与推动,我国林草科技创新已进入智能革命大爆发的临界点,涵盖林木遗传育种、精准施肥、森林火灾监测及病虫害防治、智能加工制造、森林资源监测与经营决策、野生动植物监测与保护、智能植物工厂等的智慧林草应用场景不断催生。“林草事业亟需生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与推动,以实现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创新”。

聚焦应用,推动成果转化

尽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已深度渗透农业生产,但部分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成果转化机制不畅、中小农户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使“农业产业日渐迫切的需求,与智慧农业产业应用的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聚焦。

记者观察到,本届论坛在前两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有机衔接,特别设置了“智慧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专题论坛,旨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智慧农业成果转化。

“产学研用的关键在于‘用’。当前,业界对智慧农业的核心诉求还在于节本增效,期待相关技术能够实现高性价比和便捷化应用。例如,无人机作业、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应用成本偏高就会影响小农户采用的积极性。”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陈天恩直言,论坛通过汇聚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实践经验,将着力推动科研成果与生产需求的精准对接,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速智慧农业产业化进程。

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经营主体还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智慧农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展开热烈讨论。耕种管收、养殖种植各环节智能化,生产流通市场各方组织化管理的数智化,产品品控和营销的数字化等产业应用难题得到一一对接解答;大家围绕人才跨界培养、数据跨域流通、平台联合搭建等问题,“问道”长三角,汲取新经验。

“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需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江苏省乡村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领军专家易中懿指出,未来乡村发展将呈现差异化共生空间格局、三产融合产业业态及多元共治治理模式。聚焦“场景+产品+模式”协同创新,未来要加快推进如智能灌排、作物表型诊断、水产投喂决策等关键技术突破,整合设施果蔬、稻麦育种、水产养殖等场景的技术链条,打造涵盖智能装备、物联网平台、数字孪生等的核心应用。要深化多源数据融合与全产业链智能化,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农业向全程无人化、多场景智慧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从“经验农耕”到“数字农业”的跨越。

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智慧农业产业化应用推广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在江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示范样板,论坛期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分别与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机化发展与智能信息研究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洪叶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