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百姓故事 | 甜粑妹儿:把苦涩人生熬成蜜

发布时间:2025-03-27 15:29:00

记者手记

命运给过她最苦的料,她却蒸出了最甜的粑。

晨雾还未散尽,阳光若隐若现,油菜花在田间盛开,一片片黄灿灿点缀在乡野大地。

沿着乡间蜿蜒的公路,来到江津龙华镇新店村一组一农家小院前,三十岁的刘章敏穿着粗布工衣,正在和幺爸给包谷地打围栏,这是今年做粑粑栽的糯包谷,围栏防止鸡鸭啄食苗苗。

刘章敏是在网上拥有3.2万粉丝的“甜粑妹儿”,视频里的她笑容灿烂,大嗓门吆喝着售卖甜粑的样子让人觉得,这个女孩哪来这么满满的能量。殊不知她命运坎坷,一出生就成了弃婴,先后被3个家庭,3任养父母带大;她善良阳光,返乡照顾养父,创业带动留守妇女做甜粑增收。

山间的桐子树正在奋力发芽,山下的甜粑妹正清洗蒸笼,今年的藕圆子刹尾了,待到4-5月,桐子叶成熟后,谷芽甜粑又将和街坊邻里、全国网友们见面。

阳光穿透晨雾,映照着这个曾被命运遗弃的女子,看她如何将苦难揉碎,熬成滋养生命的蜜。

01

路虽然泥泞 好在有家人牵着

1995年农历八月初七一个清晨,四川合江大桥头桥头,襁褓里女婴的啼哭撕破晨雾。当村民唐功和颤抖着抱起这冰凉的襁褓时,见四处搜寻无人后,她便把孩子抱回到江津区白沙镇滩盘村家中。

襁褓中的小女孩,再加上家里已有的两个孩子,唐功和显得无力。两个月后,龙华镇高泽玉抱回女婴,给她取名“刘章敏”,从此刘章敏有了名字、有了家庭、有了亲人,但这个本就紧紧巴巴的家,有了刘章敏,就更加紧张了。

高泽玉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大儿子刘其金本分踏实,小儿子刘其银属精神障碍患者。丈夫去世后,高泽玉带着两个儿子改嫁到新店村何国清家。家里穷困,两个儿子也一直单身,老大刘其金便成了刘章敏的“爸爸”,老二刘其银当了“幺爸”。 

“日子过得很难,婆婆为了给我换口奶吃,到邻居家去当小工,干农活、打猪草样样都做。”刘章敏听家人提及,那时没钱买奶粉,婆婆担心米汤营养不够,便到刚小产的邻居胡华容家里干家务换奶,胡华容后来也被刘章敏亲切地唤为奶妈。

眼看着日子安定下来,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后,1996年,老伴去世,高泽玉也已近年七旬,这让日子愈发艰难。

“啷个养得活,送人吧!”好心的街坊曾劝年老的高泽玉。

高泽玉没有放弃,和两个儿子一起把刘章敏当亲生骨肉喂养,而刘章敏也在两代人的照料下慢慢长大,直到上幼儿园、上小学……

“婆婆,为什么我没得伞?”刘章敏回忆,上小学时,家到学校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泥巴路,乌云渐渐聚拢,眼看就要下大雨了,婆婆戴着斗笠到半路接她。戴上小斗笠,婆婆用粗糙生茧的手,拉着刘章敏回家,这条路虽然泥泞,好在有家人牵着。

七八岁时,刘章敏学会了煮饭洗衣干家务。和灶台差不多高,她得踩着板凳切菜做饭,饭后还要给猪煮食,弄完这些再做家庭作业。因此,每天放学后,她便一路飞奔赶回家,别人的孩子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而刘章敏说:“能吃饱饭,就很好了。” 

02

姑母成了妈妈 许下照顾一生的承诺

命运的又一次转折,发生在2005年。那一年,刘章敏才10岁。

年迈的高泽玉,身体日况俱下,基础病加上突然疾病,让她瘫痪在床,双眼也接着失明,着实无力再照顾儿子和孙女。

高泽玉找来全家大小挨个问,像是托孤一般,为刘章敏找个依靠。

“婆婆,我哪儿也不去,我可以洗衣做饭,还能喂猪,别把我送走,我可以照顾你们……”刘章敏不想离开这个家,她紧紧攥着婆婆粗糙的手,泪水包也包不住。

最后,高泽玉的女儿何大琴在她的病床前承诺:“我们一家人,会把她当亲闺女养大。”卖甜粑为生的何大琴夫妻带回了刘章敏,并用一辈子兑现了承诺。

从此以后,刘章敏有了妈妈,何大琴的纯朴勤劳,对她的人生影响深远。

刘章敏的姑父也就是她的第三任养父,是个手艺人,会做甜粑、冰粉、凉虾、芝麻丸子之类的糕点和小吃,对她也是视如己出,如同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害怕再一次失去,到了新家庭,刘章敏愈发勤快。小小年纪她就帮着家里做甜粑,小学还没毕业,就学会了甜粑手艺。刘章敏回忆,父母做甜粑是个辛苦买卖,每天忙到深夜把甜粑蒸好,清早3-4点,再蒸一遍,装上三轮车,骑车拉到镇上去卖。

“我妈是个好强勤快的人,甜粑的手艺也是她尝过之后,和爸爸琢磨出来的。”刘章敏说,光是找一片合适的叶子,何大琴就走了几片山,尝试了十多种叶子,最终确定,桐子叶包出来的粑粑,才对味儿。

周中上学、包甜粑,到了周末,刘章敏就回老屋,给婆婆做饭洗衣剪指甲,帮爸爸、幺爸干农活。

直到2008年,婆婆高泽玉离世。

2011年,刘章敏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她一边到江津城里打工,一边照顾老家爸爸和幺爸的生活。21岁时,她嫁给了踏实本分的周舒豪,日子总算是有点新盼头。

当她还沉浸在幸福新生活时,年仅51岁的何大琴突发疾病去世了。“我们在医院陪了一个多月,明明已经见好准备出院了,却突然走了,甚至没留下一句话。”看着妈妈何大琴的离世,给刘章敏心里带来巨大的打击和永远的遗憾。

03

离开城市回村里 让爸爸和幺爸享福

“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我会不顾一切去看望我亲爱的妈妈,我好想你,亲爱的妈妈……”刘章敏在短视频平台道出女儿绵长的思念。本想在城里挣了钱,再回去照顾养育她的家人,妈妈的离开,让她不想再等了。

“我的日子过好了,我不能忘记含辛茹苦养大的亲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当时,老家的土房子已经不能再住人了,几乎是要塌了,爸爸时不时出去打小工,幺爸就借住在亲戚家里,头发胡子拉碴,看到两位老人窘迫的生活,刘章敏和丈夫一家,决定回老家修房子,照顾两位老人。

草木知恩向阳生。

回到新店村,用政府给的危房改造补贴,再加上自己的存款,刘章敏为两位老人盖起了新房,让他们有了安身养老的地方。

回到老家,靠什么生活呢?刘章敏想到了甜粑,当年妈妈何大琴也是这样,在家里做好甜粑,拉到镇上去卖。

刘章敏和丈夫一拍即合,准备小试牛刀。“当时,我们做的谷芽甜粑,拉到市场上去卖,没一会儿就卖完了。”

这让两口子有了信心,他们扩大厨房,每天三点过就起床,把甜粑再蒸热一遍,这样做的甜粑更甜,蒸热后装篮上车,拉到场镇上去买,早上6点过就要开摊,上午卖完之后,再去山上收摘桐子叶,收完拉回家,赶紧吃几口饭。

吃完饭,立即给桐子叶剪枝清洗,弄好之后打磨麦子,和谷芽儿搅拌,再手工包甜粑,包好放在蒸笼,蒸笼重叠上锅,烧火开蒸,一次要蒸3个多小时。

“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坐在车上都在打瞌睡,干起活儿来立马精神。”从新店村老家到镇上,刘章敏起早贪黑,每天奔忙着,新鲜桐子叶在5月-10月才有,所以刘章敏便开始拓展做其他传统小吃,藕圆子、芝麻圆子、腊肉、醪糟等等,她的手艺获得了市场认可。

“找辛苦钱,开始的时候基本只能打平,这两年才开始慢慢挣钱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在夫妻俩的勤劳之下,刘章敏带着爸爸、幺爸,日子开始好起来。 

帮爸爸和幺爸理发、剪指甲,这是小院坝子里常见的景象,乡亲们直夸兄弟俩享了“敏娃子”的福。

2023年11月,爸爸刘其金确诊心脏肿大引起心衰竭。刘章敏与丈夫暂停生意,先后送老人在江津城、龙华镇住了4次医院,但病情不见好转。

去年3月,遵从老人意愿,夫妻俩送老人回到新店村家中,陪爸爸走完了最后的岁月。

刘章敏在心里下决心,就剩下幺爸了,要陪着他到老。

04

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甜粑妹儿 奋力发着光

这些年来,刘章敏卖甜粑的生意越来越好。

刘章敏和丈夫周舒豪再次扩大厨房面积,建成了“甜粑妹食品加工厂”,自己既当“厂长”又当“厂工”。“厂里最忙的时候,有10多个人来帮工,她们都是街坊邻居,在家门口有份事儿干。”刘章敏说。

今年3月,新鲜莲藕陆续下市了,刘章敏卖完藕圆子和藕粉,每年3、4月这段时间,是她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候。她把加工厂的硬件完善好,加工厂新添了冻库,可以更好地储存桐子叶,由此延长谷芽甜粑的生产销售期。

待到4-5月,桐子叶成熟后,就开始做谷芽甜粑,要一直忙到年底。每天大概要做1000多斤,8块钱一斤,通过赶场镇、批发和网络销售,把谷芽甜粑这道小吃,卖到全国各地。

“敏娃子,善良,本事大。”每逢过节,刘章敏便把自己做的小吃,提给村里的困难老人,还有那些曾经帮过她的人,提起刘章敏,村民们也是赞不绝口。以前,村里留守妇女们,留在家照顾老小,靠着种花椒有点收入,现在加工厂里做甜粑,平均一天能挣100多元。 

甜粑生意有了起色,她还开设短视频平台账号“甜粑妹儿”,截至目前,发布1237条作品,有3.2万粉丝,获赞69万。

“hello,大家好,我是甜粑妹儿,甜粑马上蒸好了,明天赶龙门、双福……”“来哟来哟,甜粑妹儿做的芝麻圆子,现做现卖……”在她短视频里,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讲述自己的苦涩人生,展示做甜粑等小吃的过程。

春风吹拂田间的油菜花,混着锅里青菜头的香气,将斑驳往事酿成绵长回甘。

这些年,甜粑妹儿的事迹成乡里乡亲们口中佳话。2023年初,甜粑妹儿刘章敏登上领奖台,获评“2022年度感动江津十大人物”;2023年12月,“甜粑妹”谷芽粑制作技艺获评江津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章敏以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奋力发着光。 

“妈妈永远看不到我站上领奖台,但我想,您也会为我骄傲吧!”站上“2022年度感动江津十大人物”领奖台那天,刘章敏心里思念着妈妈。

把苦涩人生熬成甜蜜生活,她的人生刚开始……

文字/李舒

来源: 中安在线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